关于“越读吧·远洋宾馆”暂停开放的通告
2025年五一劳动节假期开放安排
我的图书馆
高级搜索
English
站内检索
站内检索
地方文献数据库
数字广府
模糊检索
按标题检索
按内容检索
书目搜索
书目搜索
高级搜索
书目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关于越图
越图简介
服务指南
读者手册
荣誉陈列
计划年报
越图活动
活动预告
活动日历
活动信息
媒体报道
资源服务
数字资源
文献推荐
文化共享工程
红百年文献数据库
家在越秀
地方文献数据库
数字广府
诗词里的越秀
海丝文化专题数据库
越秀数字学堂
越图展览
捐赠留芳
古籍保护
越秀文体剪报
越图剪报
越秀文献
服务网络
红景点
Media Coverage
首页
>
资源服务
>
红百年文献数据库
>
红景点
红时政
红榜样
红新闻
红书目
红景点
红视频
红音频
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勿忘工农运动中的烈士
广东是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开展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广东、广州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在中国革命史上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沙面工人罢工”“省港大罢工”等。
在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在庭院内,就立着一个为纪念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中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工农死难烈士而建的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与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分立院内石阶两侧,左侧就是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由花岗岩石砌成,为方尖顶, 碑身4.27米, 建在高67厘米的台基上,碑身正面刻有“工农死难烈士纪念碑”,落款为“中国第三次劳动大会广东省第二次农民大会建”“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十二日立”。碑下为三级正方形基座。最上一级基座是长宽高均为67厘米的方座。碑座的正面阴刻《中国职工运动死难烈士碑记》和“黄庞之役”“沙田之役”“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和“反奉战争”反帝反封建中牺牲的烈士 127 人的名字,背面刻“广东农民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和在大革命中牺牲的农民25人的名字。
纪念碑一般是为了纪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而这一座纪念碑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建立的呢?
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当局颁布“新警律”,7月15日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3000多名沙面洋务工人为反对“新警律”而举行了大罢工。第二天,沙面的中国巡捕也加入了罢工的行列。在广东革命政府和全国各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虽然英法领事馆当局对罢工工人施以种种威胁,但广州的工人毫不退缩,最终,罢工工人坚持了32天的斗争,取得了罢工的胜利。
1925年5月1日,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5月30日,爆发了上海工人、学生为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而举行的示威游行,英国巡捕对着游行群众开抢,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6月2日广州各界群众万余人在广东大学操场举行了援助沪案示威大会。
当年6月19日,震撼世界的“省港大罢工”爆发。6月23日,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工人、农民、学生、青年军人等10万余人在广州举行上海“五卅”惨案追悼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当游行的群众行至沙基西桥口的时候,沙面的英国军警向游行示威的群众开枪射击,停泊在白鹅潭的英、法、葡等国军舰也向群众炮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
“沙基惨案”发生之后,当年7月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正式成立,共产党员苏兆征任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具体领导罢工斗争。当年10月,省港大罢工宣告结束。
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与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联合在广州大东门外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开幕,此次会议上,决定由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和广东第二次农民大会联合兴建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以纪念在大革命中维护工农利益,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也激励后人完成革命未竟的事业。
今天,立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的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当年那些为反帝反封建而牺牲的工农烈士。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这里指挥了国际上最长时间的罢工
在广州市东园横路3号,这里有一座“红楼”,原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但是,这座“红楼”出名不是因为它的出身显贵或者建筑风格独特,而是国际工运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罢工——“省港大罢工”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月19日,爆发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首先发动的是苏兆征等领导的香港海员、电车、印刷等行业的工人,其他行业群起响应,仅15天内罢工人数即达25万。这个场景,跟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极其相似,当时苏兆征也是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5年6月21日,广州、香港各地工人也宣布罢工。罢工浪潮激荡着整个广州社会。
1925年6月23日,省港罢工工人和广州的工农商学兵各界共10万人集会东较场,大会提出收回租界、海关和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要求。并于当天下午举行大游行,可是当游行队伍行至沙基西桥口的时候,沙面英国军警突然向游行队伍射击,停泊在白鹅潭及珠江河面上的英、法、葡等国军舰也向岸上发炮轰击,由于事起仓促,路狭人稠,游行群众死伤惨重。酿成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又称“六二三惨案”(今天广州的六二三路因此而命名)。
1925年7月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在东园成立,为罢工最高领导机关。罢工工人清除东园的野草瓦砾,盖起了一座座葵蓬竹寮。由此,东园成为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罢工——省港大罢工的指挥部。罢工委员会以苏兆征、何耀全、林伟民、李启汉等13人为执行委员,苏兆征任委员长,何耀全、曾子严为副委员长。廖仲恺、邓中夏、黄平等受聘为顾问。罢工委员会下设干事局、法制局、审计局、会审处、财经委员会、监狱、医院、学校等办事处机构。这个罢工委员会其实已经相当于一个小政府了。
当时,还在东园大门挂着“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罢工委员会纠察队本部”两条长匾。罢工委员会组织了2000多人(最多时达500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严厉抵制外货,使香港交通运输中断,食品供应断绝。随后又改变为单纯对英封锁,规定“凡不是英国货英国船及经过香港者,可准其直来广州”。
直到1926年10月10日,省港罢工委员会在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增加25%的关税附加税以安置罢工工人的条件下,发表关于停止封锁香港的布告,这个历时16个月之久的省港大罢工至此结束。
可惜,罢工结束还不到一个月,1926年11月6日,帝国主义收买反动分子纵火焚毁东园,仅存一座门楼和“红楼”前的一棵大树。事后,罢工委员会发动罢工工人重建了罢工会址。
焚毁前的东园相当壮观,占地2.5万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正南大门,有一座高约8米的石桥式砖木结构门楼,横眉上有李准手书“东园”二字。门楼中间为40米宽的大厅,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拱门,拱门内有两间小房,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值班室。进园50米有一荷花池。池东、西各有一八角亭,东亭为工人纠察队总部,西亭为会审处。池的正面有砖木结构的西式二层洋房“红楼”,首层是工人纠察队的礼堂,二楼为纠察队的模范队宿舍。后半部有1000平方米池塘,一小溪从西流入,溪上有两座双层木阁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西边有一座面积700平方米的罢工委员会训育亭,随着罢工斗争的发展,北面搭起了4座大葵栅,作为办公的地方和收押犯人的监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址归广东省汽车公司和广东省总工会使用。1962年6月,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地重建“红楼”,建立省港罢工委员会纪念馆,这里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第一个地方“纪委”诞生的地方
越秀区文明路194号—200号是一座四栋相连的三层骑楼,如果不看一楼下面挂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旧址纪念馆”,你可能根本看不出它与其它骑楼有什么区别,加上旁边颇具广州特色的美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就是普普通的一段骑楼而已”的错觉。但是,在1922年—1927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就是在这座骑楼里领导广东、广西的革命斗争,也是在这座骑楼里,1925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纪委”——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已经整修一新,一楼就是两个显眼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门面,二三楼才是当年中共广东区委和青年团广东区委办公的地方,现在三楼的中共广东区委各部办公室和二楼的传达室、会议室已经复原,其余地方为陈列室。
当年,这里的化名叫做“管东渠”,如果不说时代背景,现在很多人会不明所以。1922年间,中共中央决定,将广东支部扩大为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又称两广区委或粤区委),领导广东、广西两省的革命斗争,谭平山任书记,当时的党的机关没有公开,于是用了“管东渠”这个名字向警察局登记,谐音“广东区”,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广东区委的名字曾经短暂的变更过,1924年初,中共广东区委改为中共广州地委,1924年10月,又改组为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
1924年,从法国回来的周恩来接任了区委委员长职务,后来,周恩来调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1925年2月,区委改由陈延年担任书记。这一年,广东区委机关逐步充实,设立了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宣委)、工人部(工委)、农民部(农委)、妇女部(妇委)、军事部、学生运动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并成立了主席团(常委会),以加强集体领导。当时的广东区委,管辖范围远远超过广东,除了广东、广西外,到1926年初还扩展到福建西部、南部、云南以及南洋一带。
这一期间,广东区委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很多著名革命家担任过广东区委的领导职务,如先后担任组织部部长、区委书记的陈延年;宣传部部长罗亦农、张太雷;军事部部长周恩来(周恩来还担任过书记),委员李富春、聂荣臻、恽代英;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彭湃;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蔡畅、邓颖超等。
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东区委设立了中国共产党首个地方监察委员会,开辟了中共纪检工作的先河。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由林伟民任书记,委员有林伟民、杨殷、杨匏安、梁桂华。
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成立之后不久,就迎来了第一次“大考”。1925年6月19日,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全国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省港大罢工爆发,至6月底,参加罢工人数已达到25万人。大罢工历时16个月,募集到的经费一年就高达490万元,管好工人的“养命钱”,建立公正廉洁、值得工人信赖的领导机构,直接关系到罢工能否取得胜利。罢工期间,罢工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审计局、财务委员会,负责管理资金账目,还成立了工人纠察队,防止敌人破坏和内部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成立会审处,负责查处贪污、舞弊和失职行为;利用机关报《工人之路》对所属各机构进行舆论监督,揭发贪污舞弊。在整个罢工期间,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撤职、查办和惩戒舞弊的决议46项,整顿纪律的决议80项。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罢工的顺利进行。
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的最初尝试,更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监察委员会积累了重要经验。两年之后,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介绍了广东成立区监委的重要经验,在王荷波、杨匏安等人提议下,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王荷波为主席,杨匏安为副主席。可以说中国纪检监察就是从广东出发的。
1927年4月15日, 国民党清党,中共广东区委所在地被包围搜查,遭到破坏。4月底,中共广东区委机关迁往香港。同年5月20日,中共广东区委改组为广东省委。
今天,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已经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向公众开放,大家有机会应该进去参观,去了解一下中共广东区委那一段峥嵘岁月,尤其应该去了解一下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
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旧址:迫使帝园主义者废除《新警律》
漫步于广州长堤大马路,虽然这里己不复当年盛景,但它依然带给我们一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会的感觉。90多前,也正是在这里广东各界联合起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沙面苛例大会。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旧址有两处:一是位于广州长堤大马路348号的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内西侧,现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的豫章书院;二是位于长堤大马路292号的海珠大戏院。
说起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就不得不提到沙面。沙面是帝国主义在广州强占的租界,是帝国主义的领事馆洋行所在地,当时英国的“上海汇丰”和“渣打”、美国的“万国”(俗称“花旗”)、法国的“东方汇理”、日本的“台湾”等五大银行,亚细亚和美孚石油公司及其仓库等洋行,雇佣华工在2000人以上,而还有清洁工、园工、厨师、杂役、保姆等工人有1000多人,合计在沙面有3000多洋务工人。洋务工人中除了高级职员工资较高外,其他人员工资相当低,仅能拿到一份勉强度日的工资,还常常受到他们的污辱。
1924年6月19日晚上8时许,法国驻越南总督在沙面维多利亚酒店遇刺(行刺者为越南革命者范鸿泰,行刺后投江殉难)。沙面英法租界当局以此为借口,颁布了歧视和限制中国人进入沙面的《新警律》,规定从8月1日起,华人出入沙面,必须携带贴有雇主相片的护照;而欧美人、日本人、印度人、越南人均可自由出入。沙面洋务工人对此十分愤慨,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同年 7月15日,中共广州地委派刘尔崧、施卜、穆青、周文雍发动沙面租界3000多洋务工人举行罢工,抗议英、法帝国主义颁布的《新警律》苛例。他们在豫章书院内召开会议,成立了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执行委员会,选举了邝达生为主席,施卜为副主席,办公地点设在豫章书院内的茶居工会和“澄香”等三艘紫洞艇,设理财、宣传、募捐和陆海纠察队等部门。后来因为紫洞艇租金太高,他们接受海珠大戏院股东的支持,把办公地点迁至戏院。
7月16日,租界的中国巡捕也参加罢工。工人们离开沙面并向沙面英法租界当局提出取消《新警律》,复工后不得歧视报复,罢工期间工资照发等四项条件。沙面英法租界当局不仅不接受工人条件,还宣布沙面戒严,调军舰到广州,实行武力威胁。20日,广州工人代表会发出《反对英国限制华人进入沙面的新警律代电》。中共广州地委和广州工人代表会还号召各界人民组织沙面罢工后援会,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罢工工人。24日,广州各洋行货仓的运输工人举行罢工,声援沙面洋务工人,沙面的商业活动很快就陷于瘫痪。沙面英法租界当局被迫与罢工工人谈判,谈判地点设在海珠大戏院,施卜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谈判。最后,沙面英法租界当局除晚上行路须携提手灯外,其余苛例都取消了,并同意不得开除罢工工人等。斗争取得胜利,沙面工人于8月19日复工,工人们在豫章书院召开复工庆祝大会。
沙面洋务工人罢工坚持了一个多月,迫使帝国主义者废除《新警律》,基本上达到了罢工目的。这次罢工的胜利,改变了“二七”斗争以来的工人运动的沉寂局面,成为全国工人运动复兴的起点。
今天,作为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图书馆使用的豫章书院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豫章书院是广东省各县罗姓族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集资建成的合族祠,它坐北向南、三进,人字形风火山墙,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全院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现在祠堂主体布局尚存,头门的封檐板、梁架的木雕、墀头的砖雕还相当精细,头门的名额“豫章书院”为大学士李鸿章所题。
海珠大戏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大马路292号,作为目前广州字号最老的戏院也被保留了下来。它的前身叫同庆戏院,建于1902年,两年后改名为海珠大戏院。海珠大戏院在广州当时来说是一间颇具特色的大戏院,它的中央顶部是一个倒“锅形”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拥有三层楼的观众厅,设有座位1900多个,其容量之大成为当时广州戏院之冠。
现在,我们参观这两处景点,回顾当时沙面洋务工人在中共领导下举行罢工的历史,仍然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检阅台旧址:人民子弟兵进城了!
在人民公园,往北走到尽头,便是位于府前路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大院。而广州市人民政府大门前的月台,就是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检阅台的旧址,当年四野的第十五兵团就是从这里接受检阅入城的。
今天广州市政府大院及人民公园一带,在清代时属广东巡抚署范围。20世纪20年代末陈济棠主粤之初,决定在今天人民公园北部建设广州市政府合署楼,由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为配合中山纪念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群体布局,选址在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上,原来设计的面积为3.8万平方米,工程分三期。1931年动工,现在所见到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大楼为第一期,1934年10月竣工,本来合署楼还计划有第二、第三期工程,但后来因政局动荡、资金不足等原因再没有动工。大楼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坐北朝南,设计具中国民族特色,外观三层内分五层,全座以钢筋三合土框结构,飞檐翘角,屋顶为黄琉璃瓦、绿脊,相当壮观。首座作基座处理,以花岗石砌成,月台及台阶的栏杆上均为云纹松鹤图案,色调和谐、古雅,显得庄严雄伟。建成后,市政府所属财政、土地、工务、卫生四局先迁入办公。大楼南面的马路改名为府前路。
1949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赣州会议的决议,在广东党组织及其人民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兵分三路向广州进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为右路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为左路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为南路军。10月14日,广州解放,此楼改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大楼。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府前路的公园北面举行解放广州入城仪式以及庆祝广州解放大会,市政府门前的月台作为检阅台。当天,参加受检阅的部队有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还有粤赣湘边纵队和广州各界群众20多万人。当天,检阅台上有叶剑英(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陈赓(时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时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赖传珠(时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政委)、肖向荣(时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方方(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尹林平(时任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章达(时任民盟中央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州市副市长)、朱光(时任广州市军管委副主任、广州市副市长)等军政首长。受检阅部队以军乐队及戴红花的战马为前导,从连新路进入府前路,接受检阅,然后经过吉祥路与在市内的群众汇合后,再从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永汉路(今北京路)至丰宁路(今人民中路),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永汉路、西濠口还搭起了庆祝广州解放的牌楼。
1989年12月,广州市政府门前的月台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
东亚酒店: 羊城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在广州长堤大马路320号,这里就是曾享誉省港澳和东南亚的豪华酒店——东亚酒店,而东亚酒店员工最自豪的地方不是它曾经的豪华,而是,这里是广州解放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东亚酒店1914年开业,原属于先施公司,是当时广州最大的酒店之一,在这间酒店住的大多都是官僚、政客、资本家等。 这些人把店里的工人当作奴隶来使唤,服务员地位底下, 工人的工资十分微薄,工人生活十分困苦。也正是这种状况,东亚酒店的职工也很早就具有与资本家斗争的精神。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亚大酒店的职工就受到大革命风潮的影响,参加了广州先施公司职工同人 俱 乐 部 的 活 动。1925年6月爆发省港大罢工,职工们积极支持罢工的工人兄弟,开展对资方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东亚大酒店有职工160多人。中共地下党组织根据在国民党统治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派了多名地下党员到东亚大酒店工作。1946年春,中共地下组织派遣党员萧响三(萧泛波)进入酒店,以职工的身份组织其他工人一起成立了“东亚酒店职工同乐会”,团结酒店员工,组织广泛的统一战线,与资本家和反动分子进行斗争。“同乐会”先后迫使资本家不敢随意开除工人,对女工的小费分配也从原来的半份增加零点七五份,从不准女工生孩子到有30天的产假,还争取到每月给工人报销两次理发费等等。工人看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希望早日解放,当家作主人。
1949年,在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当局预感末日来临,准备在广州解放前夕炸毁长堤五仙门发电厂,使全市陷于黑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广州的中共党组织立即通知东亚酒店党组织协助保卫。由中共地下党掌握的“先施公司护厂店自卫队”坚持在区内武装巡逻,监视附近的五仙门发电厂、长堤电讯局大楼等重要目标,以及公司内、酒店内的特务分子,不仅保护了公司和酒店的财产,粉碎了敌人的破坏计划。
同年9月底,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分左、中、右三路向广东进军。与此同时,东亚酒店职工同乐会全体会员在萧响三等地下党员的带领下,积极做好迎接广州解放的准备工作。10月14日下午7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国民党总统府、广州绥靖公署、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及广州警察局,并于当晚歼灭国民党残敌,至此广州顺利解放。当晚,萧响三等地下党员与同乐会会员,按照《大公报》刊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的模样,用红布和黄布制成了一面五星红旗。15日清晨,这面五星红旗从东亚酒店三楼的窗口悬挂出来,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
今天的东亚酒店已经不再是广州最大的酒店之一了,但是,许多人对东亚酒店依旧充满了敬意,因为它是广州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的地方,当年那些领导东亚酒店职工与资本家和反动分子进行斗争的中共地下党人,为广州的解放,维护人民政权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