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第一个地方“纪委”诞生的地方
    越秀区文明路194号—200号是一座四栋相连的三层骑楼,如果不看一楼下面挂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旧址纪念馆”,你可能根本看不出它与其它骑楼有什么区别,加上旁边颇具广州特色的美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就是普普通的一段骑楼而已”的错觉。但是,在1922年—1927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就是在这座骑楼里领导广东、广西的革命斗争,也是在这座骑楼里,1925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纪委”——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已经整修一新,一楼就是两个显眼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门面,二三楼才是当年中共广东区委和青年团广东区委办公的地方,现在三楼的中共广东区委各部办公室和二楼的传达室、会议室已经复原,其余地方为陈列室。
    当年,这里的化名叫做“管东渠”,如果不说时代背景,现在很多人会不明所以。1922年间,中共中央决定,将广东支部扩大为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又称两广区委或粤区委),领导广东、广西两省的革命斗争,谭平山任书记,当时的党的机关没有公开,于是用了“管东渠”这个名字向警察局登记,谐音“广东区”,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广东区委的名字曾经短暂的变更过,1924年初,中共广东区委改为中共广州地委,1924年10月,又改组为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
    1924年,从法国回来的周恩来接任了区委委员长职务,后来,周恩来调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1925年2月,区委改由陈延年担任书记。这一年,广东区委机关逐步充实,设立了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宣委)、工人部(工委)、农民部(农委)、妇女部(妇委)、军事部、学生运动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并成立了主席团(常委会),以加强集体领导。当时的广东区委,管辖范围远远超过广东,除了广东、广西外,到1926年初还扩展到福建西部、南部、云南以及南洋一带。
    这一期间,广东区委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很多著名革命家担任过广东区委的领导职务,如先后担任组织部部长、区委书记的陈延年;宣传部部长罗亦农、张太雷;军事部部长周恩来(周恩来还担任过书记),委员李富春、聂荣臻、恽代英;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彭湃;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蔡畅、邓颖超等。
    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东区委设立了中国共产党首个地方监察委员会,开辟了中共纪检工作的先河。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由林伟民任书记,委员有林伟民、杨殷、杨匏安、梁桂华。
    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成立之后不久,就迎来了第一次“大考”。1925年6月19日,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全国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省港大罢工爆发,至6月底,参加罢工人数已达到25万人。大罢工历时16个月,募集到的经费一年就高达490万元,管好工人的“养命钱”,建立公正廉洁、值得工人信赖的领导机构,直接关系到罢工能否取得胜利。罢工期间,罢工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审计局、财务委员会,负责管理资金账目,还成立了工人纠察队,防止敌人破坏和内部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成立会审处,负责查处贪污、舞弊和失职行为;利用机关报《工人之路》对所属各机构进行舆论监督,揭发贪污舞弊。在整个罢工期间,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撤职、查办和惩戒舞弊的决议46项,整顿纪律的决议80项。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罢工的顺利进行。
    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的最初尝试,更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监察委员会积累了重要经验。两年之后,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介绍了广东成立区监委的重要经验,在王荷波、杨匏安等人提议下,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王荷波为主席,杨匏安为副主席。可以说中国纪检监察就是从广东出发的。
    1927年4月15日, 国民党清党,中共广东区委所在地被包围搜查,遭到破坏。4月底,中共广东区委机关迁往香港。同年5月20日,中共广东区委改组为广东省委。
    今天,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已经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向公众开放,大家有机会应该进去参观,去了解一下中共广东区委那一段峥嵘岁月,尤其应该去了解一下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