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东园横路3号,这里有一座“红楼”,原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但是,这座“红楼”出名不是因为它的出身显贵或者建筑风格独特,而是国际工运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罢工——“省港大罢工”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月19日,爆发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首先发动的是苏兆征等领导的香港海员、电车、印刷等行业的工人,其他行业群起响应,仅15天内罢工人数即达25万。这个场景,跟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极其相似,当时苏兆征也是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5年6月21日,广州、香港各地工人也宣布罢工。罢工浪潮激荡着整个广州社会。
1925年6月23日,省港罢工工人和广州的工农商学兵各界共10万人集会东较场,大会提出收回租界、海关和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要求。并于当天下午举行大游行,可是当游行队伍行至沙基西桥口的时候,沙面英国军警突然向游行队伍射击,停泊在白鹅潭及珠江河面上的英、法、葡等国军舰也向岸上发炮轰击,由于事起仓促,路狭人稠,游行群众死伤惨重。酿成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又称“六二三惨案”(今天广州的六二三路因此而命名)。
1925年7月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在东园成立,为罢工最高领导机关。罢工工人清除东园的野草瓦砾,盖起了一座座葵蓬竹寮。由此,东园成为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罢工——省港大罢工的指挥部。罢工委员会以苏兆征、何耀全、林伟民、李启汉等13人为执行委员,苏兆征任委员长,何耀全、曾子严为副委员长。廖仲恺、邓中夏、黄平等受聘为顾问。罢工委员会下设干事局、法制局、审计局、会审处、财经委员会、监狱、医院、学校等办事处机构。这个罢工委员会其实已经相当于一个小政府了。
当时,还在东园大门挂着“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罢工委员会纠察队本部”两条长匾。罢工委员会组织了2000多人(最多时达500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严厉抵制外货,使香港交通运输中断,食品供应断绝。随后又改变为单纯对英封锁,规定“凡不是英国货英国船及经过香港者,可准其直来广州”。
直到1926年10月10日,省港罢工委员会在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增加25%的关税附加税以安置罢工工人的条件下,发表关于停止封锁香港的布告,这个历时16个月之久的省港大罢工至此结束。
可惜,罢工结束还不到一个月,1926年11月6日,帝国主义收买反动分子纵火焚毁东园,仅存一座门楼和“红楼”前的一棵大树。事后,罢工委员会发动罢工工人重建了罢工会址。
焚毁前的东园相当壮观,占地2.5万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正南大门,有一座高约8米的石桥式砖木结构门楼,横眉上有李准手书“东园”二字。门楼中间为40米宽的大厅,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拱门,拱门内有两间小房,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值班室。进园50米有一荷花池。池东、西各有一八角亭,东亭为工人纠察队总部,西亭为会审处。池的正面有砖木结构的西式二层洋房“红楼”,首层是工人纠察队的礼堂,二楼为纠察队的模范队宿舍。后半部有1000平方米池塘,一小溪从西流入,溪上有两座双层木阁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西边有一座面积700平方米的罢工委员会训育亭,随着罢工斗争的发展,北面搭起了4座大葵栅,作为办公的地方和收押犯人的监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址归广东省汽车公司和广东省总工会使用。1962年6月,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地重建“红楼”,建立省港罢工委员会纪念馆,这里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