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之美
满井游记
指导单位:广州市社科联
主办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朗诵: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编辑 黎颖
满井游记(节选)
作者:袁宏道(明代)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余寒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沙砾飞扬。只能拘束在室内,想出去都不可能。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样子就好像新打开的明镜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清丽明媚鲜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得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赏 析
这是一篇记游小品,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农历二月京城郊外的春光。
在中国古代,抒写春天的诗词,可以说数不胜数;而专门以春天为写作题材的文章,却相对比较少见。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写的《满井游记》,恰如荒原上偶生的一束春花,清新明丽,真率自然,独具特色,值得细细品味。阅读该文,你会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无限渴望与欣喜之情,仿佛他正带着你漫步郊野,与你一同体验春天的“自得”与“喜气”。在你眼前,春回大地,万物生长,似乎所有生灵都挣脱了“局促”,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袁爱国[1]认为,此文的景物描写极富层次感,“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一句,先大处落笔,总写空阔之境;再从局部描绘,水光、山色、柳梢、麦田、游人、鸟鱼等景物,着力于细节点染,突出北国郊野早春特点。文中妙用比喻。“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连用两个喻体,“镜之新开”照应“冰皮始解”,“冷光之乍出于匣”照应“波色乍明”,表现水的清亮、透明、澄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初识春光的愉悦之情。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用倩女梳妆的连续动作,照应前文“洗”“拭”两个动词,突出了山峦鲜妍明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山的喜爱之情。
史大明[2]认为,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自己渴望出游的情绪:“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风沙确实很大,不便出行;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尽管天寒风大,自己也不希望“局促一室之内 ”,而是多次地尝试“冒风驰行”;虽然结果都是“未百步辄返”,但作者那种渴望出游的心态却是溢于言表。
文章第二段,作者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观赏满井之地景物时的体验与感触。“满井”是当时北京东北郊的一个地名。作者游走在土堤之上,堤边的柳树因为还没有生出叶子,其下垂感不像夏天那样凸显,故给人一 种“高”的感觉。而肥沃的土地也因为靠近水泉,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干燥,却显出微微润湿的情状。透过柳树四下 观望,天地空阔,禁不住就产生了“若脱笼之鹄”的舒展心绪。这 种心绪,与前文中“局促于一室之内”的困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渴望。
接下来,作者分别描写冰水、山峦 、柳树 、麦田、游人、鱼鸟等各种景色。“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一段写水的文字,将初春时节冰融水化、冰水晶莹、微风拂浪的景色 ,描绘得异常生动;其中“始”和“乍”二字的运用,及“镜之新开”的比喻,既生动地表现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又使人从心理上感知到融融的春意,仿佛也暗示着作者心境的解冻与澄澈。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果说作者写冰水突出的是“清”的感觉 ,那么 写山峦,则突出了“媚”的体验。作者将所看到的远山,比喻为刚 用“晴雪”梳掠打扮过的“倩女”,其“娟然如拭”之姿 、“鲜妍明媚 ”之态 ,使作者获得了十分愉悦的旅游审美体验。
史大明[2]认为,冬天的寒冷,会让一切事物显得相对较为沉闷,而春天的到来,使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伴随着冰融雪化、山峦如洗的大环境变化 ,“柳条将舒未舒 ”“麦田浅鬣寸许”,这些被禁锢了一冬的柔弱生物,也开始了生命的舞蹈。或许柳枝上的芽孢正欲开还闭,麦田中寸许的小苗刚露头返青,但它们会伴着不断涌来的春风,顽强地生长,为大地披上广袤的绿衣。
此处最传神的一句应是“柔梢披风”,“柔”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轻柔、柔顺,“披”是“分散”之意。这一句虽简短,却写出了杨柳随风摇曳、轻柔散漫的动人风韵。
文章最后描写了“游人”与“动物”,寥寥数语却十分传神,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独特与细腻,也蕴含着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喜悦之情。
综合全文,作者以心灵亲近自然,用笔墨表现性灵,大自然山水的不同样态自笔端汩汩流出,气象万千。
后人这样评价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
参考文献
1.文心与水机 相遇则深相得——《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作者:浙江省温州翔宇中学 袁爱国)
2.“春”的体验与感悟——《满井游记》细读(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史大明)
注 释
1.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2.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3.花朝(zhāo)节:旧时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4.犹:仍然。
5.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6.砾:小石块。
7.局促:拘束。
8.和:暖和。
9.偕:一同。
10.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11.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12.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13.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14.乍:刚刚,开始。
15.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
16.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17.新开:新打开。
18.冷光:清冷的光。
19.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
20.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21.娟然:美好的样子。
22.拭(shì):擦拭。
23.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
24.靧,洗脸。
25.掠,梳掠。
26.舒:舒展。
27.梢:柳梢。
28.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
29.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30.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31.劲:猛、强有力。读jìng。
32.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33.浃(jiā):湿透。
34.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自在舒适。
35.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
36.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37.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