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为骨 以兴趣为翼 传承匠心
  

  

  什么是工匠精神?以前我们会说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是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而消退,反而在这新时代里,对工匠精神又有了新的诠释。

  2019323日上午,由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喜马拉雅粤语频道、广东电台FM107.7文体广播联合主办、越秀区白云街文化站、越秀区图书馆白云分馆协办的“广府学堂系列讲座——匠心传承”在越秀区图书馆白云分馆举办,由知名粤语历史讲堂节目主持人李沛聪及广州轻工集团的工艺美术大师易志平带领市民朋友一同探索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和时代意义。

  

  讲座开始,李沛聪先生与市民朋友聊起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厂“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所著的《匠人精神》。此书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书中写道秋山从事木工行业的经历、体会、主张。内容虽以木工行业为主,却向广大读者传达了真正的“匠人精神”——所谓“执着”,就是对事情“不放弃”;所谓“不放弃”,也是一种“思想的深度”,从而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工匠精神。

  李沛聪先生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代表工匠,任何行业都可以有这种精神。过去我们以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继承上一辈的行业,即使不感兴趣也要接着做。新时代里必须有所改变,要坚持某个行业,更重要的是兴趣,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向,才是拥有匠心精神的前提。而天赋、兴趣、擅长则是令人做到精益求精的三个要素。

  

  讲座还邀请到工艺美术大师易志平先生前来为市民朋友介绍牙雕和工艺精湛的牙雕老字号企业——大新象牙厂的发展历史。

  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崛起,大新路成为象牙工艺最兴盛之地,当时的象牙工艺品更深得宫廷的喜爱。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第一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及是它的前身,1958年成为国营企业,1960年便发展为现今的大新象牙厂。

  牙雕分为北派和易志平先生所在的南派。南派牙雕有三大特色和四大绝技。三个特色为:题材广泛,物尽其用;透雕镶拼,独门绝技;因材施艺,不拘一格。四大绝技则是:车,雕,卓,磨。以著名的象牙球(又名:鬼工球)为代表。讲解期间,易志平先生把自制的25层木雕“代表作”带到了现场,一边展示一边谈到自己的学徒经历。即使是如易先生这般的大师级人物也有生疏的学徒时期,“理其璞而得宝”,人并不是生来就擅长做某件事,都需要经历一个磨炼和坚持的过程,才能从未经雕琢的“璞玉”成为“美玉”。这正是传统的匠心精神。

  

  牙雕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目前国家已有明文规定禁止销售象牙及其制品,但是牙雕技艺并不会因此消亡。易老师告诉我们,牙雕技艺的未来可以寄托于唯一符合国际规定的合法象牙的猛犸象牙,因此这种技艺也得到了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近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技艺被拍成纪录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大国工匠》、《留住手艺》、《匠心》等。中国匠人精湛高超的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们敬仰,“匠心”越来越多地感动着中国人的心灵。

  坚持初心,传承匠心。在这个到处充斥着科学机械设备影子的时代里需要一种能够引领我们充实向前走的精神力量,那便是“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追求卓越;是持之以恒;是守正创新;是用户至上;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为世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