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黄金文化线是什么?
  

  活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广州有一条颜值、文化底蕴逆天的黄金文化线呢?它指的是什么呢?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201936日下午,广府学堂系列讲座之《读懂"广州传统中轴线"》在越秀区图书馆光塔分馆举办。

  本次讲座由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喜马拉雅粤语频道、广东电台FM107.7文体广播共同主办,越秀区光塔街文化站、越秀区图书馆光塔分馆协办,由知名粤语历史讲堂节目主持人李沛聪主讲。快快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微信图片_20190307100928

  据介绍,《读史方舆纪要》“广州城”条引唐《通历》:“周夷王八年,楚子熊渠伐杨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距今约2800 余年。“楚庭”是广州最早的名字。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有清人建的一座石牌坊,刻着“古之楚亭”四字。

  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为广州建城之始。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寒,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四次扩城(筑子城、东、两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筑新城建十三门以及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但越秀区作为广州城市中心从未变更,已有2230余年之久。

  广州一直被称为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百姓富足安康,这跟它背山面海的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更有一种说法,除了传说中“五羊”护佑之外,一条神秘的“龙脉”也起了关键作用。这条“龙脉”,就是广州的传统中轴线,也是广州的黄金文化线啦!

  广州城围绕着传统中轴线,向两侧平衡发展,而在中轴线上建起来的名胜古迹也非常多,在它们身上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微信图片_20190307100921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把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俗称五层楼、望海楼。后取其雄镇海疆之意,又称镇海楼。又有一个说法,当年朱元璋信风水,得知南方有帝王之气,遂命人来到广州以镇海之名建造了一座五层楼,实则是想镇住龙脉。

   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把陵墓建于此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千秋万代。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中山纪念堂,于193111月建成,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人民公园,园址从隋朝起均为衙门官邸。到1917,孙中山倡议辟为公园。1918年建成,命名为“市立第一公园”。当年孙中山曾多次在此向群众演讲,宣扬民主革命理论。1966年官方改为人民公园沿用至今。

  北京路,古时候的北京路,是广州大南门(今北京路、大南路口)内外的一条南北向主要街道。宋代灭南汉后,渐成为商业区。清代时,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2002起,不断出土了自唐代直到民国时期共五朝的十一层路面、宋代至明清时期共5层的拱北楼建筑基址、大量石条、墙砖,以及宋代拱北楼基址、明代拱北楼抱鼓石。

  天字码头,由是一名水手独资建造,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当时码头只供官员使用,具有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亦有人认为:原来古人编排号码多用《千字文》作顺序,首句为“天地玄黄……”,可意为第一号码头,是最好、规模最大的码头。

  微信图片_20190307100855

  广州的传统中轴线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穿越两千年,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后世。参加了本次讲座的读者朋友一定获益良多,不仅能了解到千年历史文化,还能体会到浓厚文化底蕴扑面而来的汹涌澎湃。

  讲座的最后,粉丝们争着和李沛聪先生合影,并表示本次讲座信息丰富,介绍生动,受益匪浅。(撰稿:黎绮倩)

  (本文关于中轴线上文化景点的介绍由李沛聪先生提供,版权归属于李沛聪先生,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