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儿女多才俊 广州曾有苏六朋

  

  作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文化名人,留下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他们宛如明亮的星,照亮了文化的天空,启发着后来者,让人倍感自豪。苏六朋就是其中一位才华横溢的平民画家。

  2018年12月15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北京街文化站协办的广府新语历史文化系列讲座之《清代南粤人物画奇才苏六朋》在越秀区图书馆北京分馆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坚先生主讲,吸引了不少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市民朋友。

 

  王坚先生为大家介绍,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他是清代有名的画家,与苏仁山雄踞岭南,被世人誉为“岭南画坛二苏”,更是岭南漫画雏形和先驱。他的作品以人物、山水等见长,画技简率生动,颇为传神,不仅如此,在作品的其中还包涵着人文思想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揭露精神。

  他的别号很多,有枕琴居士、阿朋、南水村佬、罗浮道人、逍遥道士、七十二洞散人等。这些别号都透露出他的思想和志趣,虽然只是一位民间职业画家,但他的精神世界是既仰慕超脱于红尘俗世的方外道家、佛家,又崇敬有品格、风骨隐逸在野的儒士,兼容并包,以超然的角度看社会。

  苏六朋的绘画师承他的父亲和罗浮山宝积寺的德堃和尚,自幼受画、琴的熏陶,酷爱艺术,尤其擅长绘人物画,青年时遇到德堃和尚,得到指点,画技大有进益。苏六朋字“枕琴”,可以推测其习画的时候遇到过擅于用琴的老师,或是他也擅弹奏古琴。他的人物画中经常出现古琴,如《高士赠琴图》就出现了赠与古琴的画面。

  此外,王坚先生在讲座上还围绕苏六朋的人物生平和思想为大家展示了数十幅苏六朋的作品。如《探梅图》《东山报捷图》《太白醉酒图》《野老不知尧帝力,狂歌一曲太平人》等。

  其中的《探梅图》描写了两位隐逸高人折梅而归。图中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特点勾画突出,笔笔传神,一眼便能通过相貌衣着分辨哪位是位高之人。

  《东山报捷图》,所表现的是淝水之战中谢安部署好战事,在东山等待战事告捷的消息。画中对谢安的描画十分细腻,通过观察正在下棋的谢安,可以看出苏六朋笔下的他神态专注,姿态儒雅,毫无疑问是地位显赫的人;更从苏六朋丝丝入扣的画技中看出谢安对战果的胸有成竹。苏六朋屡次画了谢安,而谢安是一位有道家思想倾向的人物,说明苏六朋对他的崇敬,以及思想上更偏向于道家。

  李白被誉为“诗仙”,自有一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骨,在《太白醉酒图》中便可观察得到。只见李白因醉酒倚靠着身后的人,而目光则是侧目下视,尽是藏不住的孤傲之态。

    《太白醉酒图》是苏六朋在道光年间创作的。道光年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清朝,当时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则出现了“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现状。苏六朋生活在广州时曾在城隍庙摆摊卖画,当时城隍庙一带是商业主干道,人气旺盛,生意特别好。他以隶书给“景贤禅师”写过一副对联,上面的字肥润、媚态,似乎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社会审美而有所修饰。中年以后,他融入了广州文人的圈子,经常应邀参加名人雅集绘画助兴。可见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广被接纳、广受欢迎。

  正逢如此经济繁盛的时代,苏六朋的社会风俗画也分为文人雅士上流社会闲逸的生活图景、平民生活及风俗两大部分。如《高士松下弹琴图》一旁的小童正为三位抚琴对诗的文人准备茶水;又如其册页中的《背竹床》和《街头耍猴》则是市井风俗场景。

  本次讲座,听众不仅通过王坚先生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严谨的用词,认识了清代杰出的画家苏六朋和他的作品,同时了解到不同的绘画技法。在互动环节,有的市民朋友更是提问了苏六朋与“二居”(居廉和居巢)的区别。通过王坚先生的解答,在场的朋友还认识到岭南画派“撞水撞粉”的绘画技法,收获匪浅。同时,大家都感受到,苏六朋的不少作品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之情,来源于原汁原味的劳动人民生活,从而能够流传至今,这一点值得当代的艺术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