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岭南诗礼簪缨之族 探越秀泰泉先生之学
  2018年12月22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越秀区图书馆光塔分馆协办的“广府新语”历史文化系列讲座之《北京路怀念黄佐》在越秀区图书馆光塔分馆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广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龚伯洪先生主讲。
  
  龚伯洪先生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南粤先贤黄佐的生平:
  黄佐(1490-1566),明代广东香山县荔山(今属珠海)人,字才伯,号希斋,晚号泰泉,岭南著名学者。聪慧好学,幼承家风。曾著有《广东通志》、《广州人物传》。自祖父黄瑜起至黄佐的孙辈,皆为一代儒宗,学识渊博,以品学知名。黄氏家族可谓是“诗礼大家”。
  接着,龚伯洪先生说到,提到黄佐,就不得不从他的故居——北京路圣贤里说起。北京路除了是千年不变的黄金宝地,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化名街,而圣贤里就位于今北京路健民药房南面一带,清代时称为承宣街,当时黄姓的名门望族都住在这里。黄佐的祖父黄瑜,由于家门口种了两颗槐树,便自号“双槐先生”,机缘巧合下来到广州求学,从此定居在此,曾任广州长乐县知县,著有《双槐集》、《书传旁通》、《七诱》等。其父亲黄畿,世称“粤洲先生”,自幼聪明伶俐,深研学问,因通晓先秦各家著述,又重点研究三才五行,精研历法,著有《皇极管窥》、《删正黄庭经》、《粤洲集》等。
  
  黄佐二十岁中解元,三十一岁中进士,四十六岁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又称大司成),后辞官回到广州,在白云山建泰泉书院授徒讲学,因此人称“泰泉先生”。他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在为官、教育、诗文皆颇有成就。
  明嘉靖年间学术研究氛围活跃,除政府标榜的程朱理学外,还有众多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学者出现,他们虽观点不同,但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风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黄佐被誉为“明人中学问最有根底”,是由于他从小在祖父、父亲的教导下以道德规范修身,认为为人应大公无私、思想端正;为官应“首为清、次为值,三为勤”。他在多年为官上也实践了他的这些思想,始终为百姓谋福祉。即使面对王守仁也不奉承,在见面时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学术见解,同时又对王守仁十分钦佩。
  黄佐还认为,厉行教育能真正做到稳定人心、安定社会。而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学术知识的时候,亦要做出表率,才能令学生信服。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黄佐:“以博约为宗旨,博学于文,知其根而溉之者也;约之以礼,归其根则千枝万叶,受泽而结实者”,意思是拥有渊博知识的同时,也要讲求修养,以传统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说明黄佐推行的是一种才德兼备的教育之法。
  黄佐的著作其中也有不少的佳作,如《泰泉集》、《广州人物传》、《广东通志》,其中的《广州人物传》记载了许多符合儒家道德传统而建立功勋或著述文章的广东先贤,此书经十多年编撰才刻印出版,为后世研究广东先贤留下珍贵的资料。
  诗文在岭南诗词歌赋发展史上,黄佐作为诗人更是影响甚大。他的诗内容充实、题材多样化,风格与他的哲学观点一样自具面目。有忧国忧民的深沉吟咏,有对人生和社会深入而冷静的思考,也有的雄直豪迈、合蕴深沉。如《春夜大醉言志》所云:
  拔剑起舞临高台,北斗插地银河回。
  长空赠我以明月,天下知心惟酒杯。
  门前马跃箫鼓动,栅上鸡啼天地开。
  倦游却忆少年事,笑拥如花歌落梅。
  
  黄佐去世后,黄氏一族在清代中叶衰落,但仍有像黄绍统、黄培芳、黄映奎、黄佛颐等子弟继承祖辈学风,人才辈出。其中黄培芳更是著名的诗人,与张维屏、谭敬昭并称“粤东三子”,他还在家门书门联云:“四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可见其对家声的重视与自豪。
  龚伯洪先生认为,黄佐及其家族的学术精神和思想主张得到百年传承,是由于他们对家族的归属感和骄傲。现今,我们也应该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