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英雄忠魂海底沉

  广州是一个英雄的城市,邓世昌就是其中很出名的一位。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更从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日前,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北京街文化站协办,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孙卫明先生主讲的“广府新语”历史文化系列讲座——《邓世昌:默然海底百廿年》在越秀区图书馆北京分馆首层道德讲堂举办,吸引了众多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市民朋友前来聆听。

  甲午海战是日军入侵大清,走上穷兵黩武之路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一段悲痛且深刻的历史。在这场海战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更值得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和学习。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他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受到其父亲的影响,从小便开始学习洋文等西方文化,后又接受航海教育加入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慨然就义。

 

  近年,军事史专家对甲午海战的研究进行考古和打捞,有了新的突破。讲座上,孙卫明先生和大家一起探讨了“致远号要撞的真的是吉野号吗?”、“致远号真的是被鱼雷炸沉的吗?”、“邓世昌的爱犬太阳的诸般传说”等疑问。

  过去有一个说法,邓世昌在最后关头毅然决然下达了全速撞向日军主舰“吉野”的命令,试图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说法都源于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本年鉴——《布拉西海军年鉴》,其宣称:“致远”是在冲向日军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时,被日舰击中沉没的。事实上邓世昌要撞的真的是“吉野”吗?

  孙卫明先生和大家分享有关的研究成果:根据水下打捞结果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进行的一比一的兵棋推演,皆得出与过去的说法不同的结论。水下打捞除了发现残留的装备武器的碎片外,还发现了印有“致远”二字的餐盘,以及刻着致远舰大副陈金揆英文名字的单铜望远镜。再经过兵棋推演,确定了这次海战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日军当时的主舰并不是“吉野”,而是“松岛”,日军让“吉野”悄悄绕到北洋舰队的后方试图前后夹击,因此北洋舰队正面遇到的日本联合舰队只能是主舰“松岛”。如此背对着“吉野”的“致远”要全速转180°,然后撞过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种种证据都证明,邓世昌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慨然就义的。这一点毫无疑义。

  接着,孙卫明先生谈到,北洋水师的“致远”和日军的“吉野”是产出于英国船厂的姊妹舰,其中“吉野”是最新型的。因为清政府要花钱修建颐和园,在往后几年再没有为北洋水师更换新武器,因此两艘船之间有着明显的优缺点。船的构造上,重要的位置采用装甲防护,其余均用铁板覆盖,内部为木头;为了防止船体被打穿,海水涌入船舱,船门内装有密封橡胶圈。

  孙卫明先生认为,有理由怀疑“‘致远’因鱼雷爆炸沉没”的说法。致远号沉没,也有可能是锅炉爆炸所致。理由在于:首先,多年前清政府已停止购入新武器,致远舰队的橡胶圈便一直没有更换,可以猜测橡胶圈早已损坏。其次,“致远”全力冲向日军主舰,船内锅炉必须不停燃烧,船上装备的鱼雷十分沉重,涌入的海水也增加了船的重量,锅炉必定不堪重负甚至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还不能证实被发现的沉船“丹东一号”是“致远舰”,而最终确定的铁证却是那个印有“致远”二字的餐盘。神奇的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发现餐盘的这天,是9月17日,正是黄海海战121年纪念日当天。或许冥冥中早有安排?

  孙卫明先生还和大家分享了邓世昌的爱犬“太阳”的有关逸闻趣事;并提到,邓世昌牺牲后,有人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人并不是光绪帝,而是清末文人高邕。

  孙卫明先生表示,研究关于邓世昌和甲午海战的历史,也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正气的时候,我们要在这个过程里学习民族英雄的精神,明白做人要有浩然正气。

  李鸿章曾在奏章上感叹:“不图斯世尚有此人……”他为邓世昌的英雄精神、浩然正气而深深震撼。邓世昌的伟大精神不仅感染了国人,甚至让日军动容。相传,日军在占领广州期间,未曾骚扰邓世昌的宗祠及其家人,有的日本军官还悄悄到邓氏宗祠里拜祭他。

  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和孙卫明先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90后听众表示,听了讲座之后,感悟到年轻人更应该培养浩然正气。有的听众则表示,为孙卫明先生深入研究广府文化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感动。

  中华民族的同胞们无法忘却刻骨铭心的甲午海殇之痛,邓世昌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化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