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建筑上的广府”!

       20211030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府新语系列讲座(第64期)之《壁画、砖雕、灰塑背后的广府建筑名匠》在新花城APP与大家见面了,本期讲座由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原所长、研究馆员、历史学硕士黄利平老师主讲。

黄利平老师

黄利平老师

       广府建筑一般指广府地区汉族民系居住地域的传统建筑。广府传统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变迁,是岭南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府传统建筑装饰,通常是指“三雕两塑一画”。本期讲座,黄利平老师介绍的壁画、砖雕和灰塑也包含其中。黄利平老师特意为读者介绍了番禺大龙街大龙村1884年所建的孔尚书祠。时至今日,孔尚书祠的大门正面依然能够看见当年建造时的壁画、砖雕和灰塑,尤为珍贵。

       作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生活、工作的人,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广东省也是中国的壁画大省!据黄利平老师介绍,在晚清以来的广府传统建筑装饰中,存有的壁画数量最多、年代最早。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登记为文物的广州古建筑2219座。保守估计,其中1/3以上还保存着清代壁画。按一座建筑10幅算,仅广州清代民国壁画约10000幅之多, 如果将整个广府地区的广府传统建筑计入则数量众多。从全国来看,如此大面积的壁画群尚不多见。现存的砖雕和灰塑出现时期虽然晚于壁画,但最早的同样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那曾经为这些传统建筑装饰付出汗水和智慧的工匠到底是谁呢?这正是本次讲座中黄利平老师想要为大家着重介绍的一点。据黄利平老师介绍,清代、民国文献资料对这些能工巧匠鲜有记录,长期以来,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究竟出自谁手。

       地方志虽对部分工匠生平事迹有所反映,但并不完整,也不一定准确。以广府壁画大师杨瑞石为例,1995年的《番禺县志》记载,杨瑞石于1908年逝世,但在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梁氏宗祠中,至今仍然保存着杨瑞石在1911年创作的壁画《柑酒听黄鹂》,壁画上的款识清晰地显示创作年份为1911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学界开始更多地注意到广府传统建筑装饰这批文物资料,也因此发现工匠资料并非无迹可寻。在整理壁画、砖雕和灰塑时,便可看到众多工匠的名号及相关信息,为解开百年广府传统建筑出自谁手之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研究“见物不见人”的现状终于有了得以改变的契机。

       著名的杨家祠(现为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理论家杨匏安的旧居。杨匏安是华南首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中共广东支部及中共广东区委建立初期,许多会议都在杨家祠举行。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陈延年、刘少奇、邓颖超、林伯渠、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阮啸仙等人都曾在此留下活动的足迹。

 

       杨匏安旧居有三幅壁画,其中,《雁塔题名》上有画师的题名“陈灼文”,相关新闻报道提到陈灼文是晚清的画师,没有更多信息。其实如果我们扩大一点视野,我们会看到,在广州市越秀区另一座建筑上,也就是越秀区流水井庐江书院(何家祠)建筑上,也有陈灼文创作的不少壁画作品,更可贵的是上面有明确的时间款识,即年款,显示“光绪壬辰年(1892年) 春月 夏晚 樵西陈灼文画”。通过这个款识,我们就知道,陈灼文作画的年代,大致是在光绪年间,由此也弥补了杨匏安旧居壁画上没有年款的缺憾,杨匏安旧居壁画的作画时间也可以由此推断。

       去过广州陈家祠的朋友应该都对陈家祠精美的砖雕有很深的印象。陈家祠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有三幅依然保有落款、年款以及其作者的名款,我们也因此可以得知,这些大型砖雕都出自砖雕大师黄南山之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位砖雕大师居然还是一位壁画高手。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九座祠堂里,至今依然能够看到黄南山大量的壁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布局和陈家祠的砖雕相似,款识也相同。这些作品是今日研究晚清民国广府砖雕大师黄南山的唯一的资料来源,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黄利平老师认为,黄南山的作品集中出现在广州市花都区,也印证了坊间的另一传言——黄南山是番禺人。这并非什么令人意外的事情,因为番禺沙湾工匠群体在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的领域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黄利平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大多是在传统建筑装饰的款识上得知作者的信息。值得留意的是,沙湾工匠群体的名款中有着十分鲜明的家乡特点。例如,位于沙湾的青萝山(青萝幛)是著名的地标性山岭,沙湾工匠常常在壁画自己的名款前刻意署上“青萝峰”等。而沙湾的紫坭、三善村中有“鳌山”,村中有坊名“南阳”等,因此凡壁画署名“紫溪南阳”、“南阳”或“鳌峰”、“ 鳌山”的即是沙湾紫坭、三善村人。

       现存装饰名款中有16位沙湾工匠,其中韩氏七人、黎氏两人、靳氏两人、张、杨、钟、老、何氏等各一人。韩氏多在古坝村;靳氏人材辈出,孙辈有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老氏今天尚有后人在三善村;杨氏以及署有“南阳”的是紫坭村人。这16位沙湾工匠制作装饰的传统广府建筑就有百余座之多,时间大约从嘉庆时(1850)到解放的近100年,分布在珠三角及粤西地区。有杨瑞石一人名款的建筑就有40座,从个人数量来说雄踞广府地区建筑行业之首。沙湾工匠影响广泛,人数众多。另外,在他们壁画上的有兴店、“市桥信记”、“东甫远昌”,表明番禺沙湾早早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工匠行会。而沙湾工匠群体分属韩、黎、靳、杨、钟、老、何等7姓,表示的更是这一个区域行业的兴旺。

       沙湾建筑工匠群体之所以能够在晚清民国百年间(1850-1950)薪火相传,与其相互照应、相互提高、相互学习是分不开的。同一建筑上的现存壁画证实了他们之间有较强的热爱家乡、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曾经是老少搭班、相互交流合作。较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杨瑞石和黎蒲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瑞石和黎蒲生就在沙湾东村北帝祠合作创作的一幅壁画,右边全部为杨瑞石所画,左边则是由黎蒲生所画,在整个广府传统建筑装饰领域里也是十分罕见。

       在沙湾工匠群体中,还有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工匠——“灰塑状元”靳耀生。但“灰塑状元”的称号来自于民间相传,现代长久以来都只见过靳耀生的壁画作品,找不到他创作的灰塑装饰。直到20201125日《羊城晚报》报道,广州市荔湾区梯云路广安钱庄里还保存有靳耀生于1931年所作的四幅灰塑真迹。黄利平老师亲眼所见后感叹,这四幅灰塑真迹不仅制作精美,还一改人们对于传统广府灰塑的看法。人们对于灰塑装饰的理解,一般认为灰塑是在屋顶上的大型粗犷艺术装饰;但靳耀生的这四幅灰塑真迹已经登堂入室、如油画一般被置于民国时期高品位的建筑当中。

       黄利平老师认为,对广府建筑,我们即要见物,也要见人。整理建筑名匠信息,会推动对清代、民国广府建筑行业的研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创造了灿烂广府文化的那些人们,大国工匠本身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如果还想更深入地探索“建筑上的广府”,不妨扫描文章下方的二维码,进入直播间重温本期的精彩讲座吧。我们下期再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