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时光,通草画带你重温海上丝绸之路

 

      为促进全民阅读和文化惠民,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更好地传承广府非遗传统文化,为读者提供零距离接触广府非遗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引导读者重温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2019年10月13日,由越秀区图书馆、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越秀区少年宫、苏昕通草画工作室协办的广府非遗学堂“粤帆走丝路 通草画名扬”——通草画体验课程在越秀区图书馆一楼大堂举办。

      通草画,全称叫通草纸水彩画,就是画在通草纸上的水彩画。通草纸是古代广州画人作画时常用的纸。这种纸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通过纸浆法制造的纸,而是从一种学名为通脱木,俗称为通草的灌木茎髓切割而成。

       活动现场,越秀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和非遗主题,向读者们推荐了相关的图书:《强国时
代》《成长新航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年读本:爱国 敬业——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阅读彩绘本 》《小眼睛 新广州——我们的通草画》《玩转广东非遗,出发!》《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通草画学堂》等,主动为读者提供好书、新书信息。

       然后,越秀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向读者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苏昕老师。苏昕老师是通草画“非遗”传承人,也是教育
硕士。曾被评为“博鳌青少年文化传承发展引领人物奖”。是全国校外教育名师,广州市优秀教师,越秀区美术名教师,广州市名教师培养对象。

       随后,苏昕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通草画的诞生、特点等。还向大家介绍了通草这一独特的植物,人们又是怎么把通脱木变成
一张张栩栩如生的通草画。

    从苏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得知:18、19世纪,中西方往来贸易密切,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使用的状态下,画画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渠道。通草画作为广州的一种外销画,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东西方贸易往来日渐密切,但是当时的科技还不是很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
都是靠船只来完成,而船只就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本次通草画体验课程,选择了“大眼鸡渔船”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角,大眼鸡在广东话里面指的是木棉鱼,又名大眼鲷,是南方的一种海鱼。为什么用鱼的名字来命名渔船呢?除了是因为船的船头油成红色,上面画有大眼鸡这一外形之外,更多的是当时的人们希望渔船能像水里面的鱼一样,乘风破浪、一帆风顺等寓意。

       苏老师先给在场的读者们一小片通草纸,让他们感受一下这种特殊的纸张的质地和特点。

       紧接着,就该进入本次活动的主题啦!在苏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读者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描绘出大眼鸡渔船的轮廓,再
使用彩笔用平涂的方式给船身上色。

        在老师的指导和大家的专注努力下,一张张色彩浓艳、个性鲜明的通草画就制作完成了!

       为了让读者对通草画有更深刻的认识,苏老师带大家参观了正在一楼展览厅举办的“英雄花 英雄城”——红色足迹遍羊城·2019年越秀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红色文化美术书法作品展览。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熏陶,也再一次得到广府非遗文化的浸润。

       参观结束后,还有不少读者兴致勃勃,不舍得离开,大家都纷纷拿着自己的作品和苏老师合影留念。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文化、经济交流的大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书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深化各国的合作发展。如果说在以前,丝绸之路是中国连接各国贸易的枢纽,船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工具,那么,通草画则是当时的广州打开世界贸易市场的其中一把钥匙。这些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的通草画,吸引了非常多的西方人,让更多的外国人见识到了中国特色、岭南特色。这也是越秀区图书馆开展广府非遗学堂的初衷,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保护、传承这些意义不凡的广府非遗技艺、作品等,并一起来参与促进它们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传承,让每一代人都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引导大家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