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越秀何在?何为?何处?
  

来源: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广州越秀发布 2023年7月26日

   7月26日,越秀区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大会,总结越秀区文化强区建设成效,研究部署新发展阶段越秀区文化强区建设工作重点。

  

   

   

  越秀自古就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年城脉亘古亘今、千年文脉底蕴深厚、千年商脉繁荣兴盛,汇聚着璀璨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以及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越秀汇聚“中共党史上的十个第一”,拥有中共三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等124个红色旅游景点,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杨匏安等革命先辈在此留下深刻足迹,广州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由此引领全国。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正确认识和分析了中国国情和革命任务,为掀起轰烈的大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是广州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也是这座城市深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所长和教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全国第一个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前后共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干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中华全国总工会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会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领导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上海“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团结全国工人发起工人运动,大力发展各地工会组织,有力展示了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

   

   

   

  广

  《人民日报》文章中提到的六处广州海丝史迹,有五处在越秀。越秀汇集了镇海楼、南越国宫署、五仙观、光孝寺等140多个重点文保单位,骑楼连廊、广府美食、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等一批文化名片声名远扬。五大宗教文化和场所汇集于区内,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线路。

  

  

   

  近年来,越秀区把大力建设文化强区,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牢记于心、贯之以行,越秀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01理论武装持续加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机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创新理论在越秀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02主流思想舆论巩固扩大

  开通“学习强国”越秀融媒号,建立“政务观察室”“精品创意工作室”等融媒工作室。完善新闻发布工作制度,获评全市“十佳新闻发布单位”,2022年各级主流媒体正面报道6.5万余篇。

  03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深化志愿服务全民行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越秀开笔礼”“文明路上讲文明”等品牌,选树各级各类典型模范327人。

  04文化魅力日益彰显

  高标准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稳步推进东园文化广场、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建设,保障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团一大纪念馆顺利开馆。

  打造“红色研学季”活动,分众化对象化开展红色教育。开展“广府味·幸福年”系列活动,“迎春花市”“广府庙会”两大品牌火爆“出圈”。举办“兰缘盛荟”文化旅游艺术周,创建“诗享越秀”品牌,文化品牌显示度不断增强。

  北京路步行街丽都大酒店成功改造升级“潮楼”,“一方东山”成为新晋打卡地,我区入选“2023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前十强,文化强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05文化传承更加有力

  高质量推进广州传统中轴线保护提升,建设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东山新河浦等一批精品历史文化示范街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广泛宣传推广广府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春节(行花街)民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6文化服务优质高效

  建成与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区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覆盖率100%,旧南海县社区、广府文化会馆成为广州首批“最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打造国内首典当行业博物馆东平大押博物馆、首个水主题博物馆东濠涌博物馆,建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越秀文化云”。

  推出原创歌曲《第二十次重逢》,创作国画长卷《越秀新彩》、广播剧《英特纳雄耐尔之歌》、话剧《春园·1923》等文艺精品,曲艺作品《行花街》获市戏剧曲艺大赛金奖。

  举办“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成为广州城市文化新名片。

  07产业实力逐步壮大

  建强国家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11个国家级产业平台;举办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草莓V视顺利开园;动漫原创、文化传媒、出版展演、创意设计等领域引领全市发展,5家企业入选“2022年广州文化企业30强”

  · 北京路获批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全国示范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今年上半年北京路商圈客流量达5531.1万人次,同比增长77.4%,带动商圈总营收达3.57亿元,同比增长254%。

   

   

   

   

  越秀锚定广州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聚焦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文化强市建设“八大行动”,抓好文化强区建设九项重点工作,努力打造国家文化中心城市核心区。

   

  要以理论宣传宣讲凝聚民心。依托“两中心一平台”等打造学习宣传宣讲阵地,用好“广州越秀发布”微平台、“学习强国”越秀融媒号,打造“越学·思践”宣讲品牌。

  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团结。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发挥我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更多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

   

   

  围绕建设中国现代化的文明窗口,营造正能量的浓厚氛围。要奏响正面宣传主旋律。加强与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的沟通联动,围绕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等主题,深挖工作亮点,讲好越秀故事。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强对民族宗教、学校、网络、社科论坛、新闻媒体、出版发行、文化文艺等各类阵地的管理。

   

   

  聚焦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持续加大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选树和宣传力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疏导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要推进全域创建。深入落实广州市精神文明创建13项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巡查和“随手拍”活动,精益求精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要持续深化文明实践。统筹文明培养、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规范建设、提质增效,擦亮和培育“文明路上讲文明”“越秀开笔礼”等项目品牌。成立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评选。

   

   

  大力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行动,打造在全国更有影响力感召力的红色文化地标。

  要高标准活化利用红色革命遗址。用好中共三大会址、团一大、农讲所等红色遗址,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深入实施《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创建规划》,探索落地“五条红道、红色八景、5片1红区”。深入推进东园文化广场(二期)建设、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三期)活化利用,加快文德楼、新青年社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修缮及周边环境优化提升,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地标。

  · 

  · 

  要高质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擦亮“红色研学季”“家门口的红色学堂”等品牌,依托“红色广州云上见”,推动红色场馆上网络、红色文化进云端。精心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游径。

  · 

  · 

  要高水平推动越秀红色文化研究。加强革命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工作,积极与广州地区红色文化战略联盟、中共三大研究中心等合作,不断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高越秀红色文化全国影响力。

  ·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

   

  围绕高水平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地任务,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让世界领略中华文明、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 

  要着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制定落实整体保护规划,以广州传统中轴线申遗工作为串联,推动北京路、文德南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加快推动大小马站、景豪坊等片区更新,挖掘昌兴街、高第街等传统街区文化价值。

  · 

  · 

  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展示核心区、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把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项目打造成为更加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广州非遗街区,做强广州老字号,形成更多“国潮”品牌。

  · 

  · 

  要焕发文化遗产时代光彩。活化利用好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画派、武术运动、中医南药、民俗节庆、广府美食、“三雕一彩一绣”等文化精粹,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新路径。

   

   

  坚持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着力让老百姓过上殷实生活。

  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总分馆、文化馆总分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图书馆之区”和“博物馆之区”。激活博物馆、图书馆、实体书店、美术馆等城市空间,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要精心办好文化惠民活动。擦亮“广府味·幸福年”广府文化系列活动、广府庙会、西湖花市、“兰缘盛荟”等品牌文化活动,培育“诗享越秀”等活动品牌,实现“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

  要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实施文艺人才培养扶持计划,加强文艺名师引进扶持,建设文艺名家之家,推动创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锚定打造全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群。探索推动区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综合性文旅投资运营项目,培育核心龙头企业。要用好越秀区文商旅融合发展联盟,构建以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园区等国家级平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体系。

  · 

  · 

  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娱乐、超高清视频、元宇宙等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模式。要强化文商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融合,借助重要文旅活动、体育赛事扩大岭南文化影响力。

  · 

  · 

  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结合升级改造存量楼宇、盘活历史文化建筑,引进文化企业、文化名人工作室。深入推进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二期工作,鼓励老字号企业入驻。促进传统百货、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等向文旅消费、时尚创意体验中心等新型载体转变。进一步用好“一方东山”等改造升级好经验、好做法,培育新河浦、二沙岛等城市时尚文化旅游消费新空间,打造一批以文化体验、文化消费为主题的新型商业综合体。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水平建设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汇地。

  · 

  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借助广交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等重大平台,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越秀故事。

  · 

  · 

  要推进人文湾区共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越秀)建设,推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大小马站粤剧艺术空间等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办好广州侨文化活动日、华人文化艺术节、世界广府恳亲大会等活动。

  · 

  · 

  要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粤菜、中医南药等传统文化精粹走出国门。要加强五处海丝申遗史迹点的保护利用,举办海丝文化系列活动,讲好海丝文化故事。

  · 

   

   

  · 

  要做好人才培养孵化工作。创新“1个孵化基地+18个文化站孵化点”模式,搭建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

  · 

  · 

  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完善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配备,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

  · 

  · 

  要完善人才联系帮扶。完善人才推荐评审、培养资助、联系服务工作机制,积极遴选和向上级部门推荐创新创业团队和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