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婚礼,太有仪式感了吧!

  2023年5月7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府新语系列讲座(第74期)之《传承中原古礼的广府婚俗》在新花城APP与大家见面了,本期讲座由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府传统婚礼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卢玮玮主讲,观看人次为65410,点赞人次为3102。

  

  卢玮玮,大家都会亲切地叫她一声“八姑姐”。正如这一声亲切的称呼一样,八姑姐作为广府传统婚俗中的重要角色“大妗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口才了得,还能调动婚礼现场的气氛。不仅如此,一个专业的大妗姐更是能够全面掌握广府传统婚礼习俗的整套组织流程和文化内涵,推动着这一重要习俗的活态传承。

  据八姑姐介绍,广式传统婚礼流传于广州、佛山、中山、香港、澳门等地区,传承了中原古礼,又具有广府特色,注重的是“好意头”、仪式感及亲朋好友间爱的传递。广府传统婚礼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六礼”,它包括择吉日、过大礼、落栊、安床、开脸、上头、出门、入门、回门等几个环节。

  婚姻嫁娶,人生大事。广府传统婚俗不仅是过去的印记,也是当代广府人的坚守,广府婚俗之工序,礼多寓意重,每一个步骤都满载着亲友对新人的祝福。

  首先是择吉日,风和日丽,婚礼也能多添喜气;第二个环节是过大礼,礼来礼往之间,情意丛生;接着就是落栊,新娘出嫁带的木箱要利利是是;然后是安床,由“好命婆”把新床安放在最佳位置。

  安床之后的工序是“开脸”与“上头”,新人梳妆打扮,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而向来含蓄的父母则借此机会与子女交流,谆谆教诲,拳拳心意,难得流露。

  70年代时,送贺礼都要送枕套、被子等床上用品,于是也衍生了挂喜帐的礼节,喜帐按送礼者辈分或身份由上至下排列,充满着所有人对新人的真诚祝愿。  

  八姑姐介绍,作为广府人最重要的人生礼俗之一,广府传统婚俗可谓包罗万象。它礼节多、内涵丰富、参与者众,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例如在新婚前晚的上头环节,就给了父母与即将成婚的子女沟通心事、诉说温情、增进亲情的机会,是子女正式踏入婚姻殿堂前的家庭内部“交流会”,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中国人太含蓄了,很多家庭内部的感情表达都是在婚礼前后才渐渐流露出来。而在广府农村,嫁娶当日,新郎迎接完新娘后进入祠堂,在香案前拜天地认祖宗,然后再回家拜见父母;在祠堂里进行婚礼仪式,是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同时也代表一个宗族接纳家族新妇。在男方家的敬茶仪式上,新郎新娘先敬父母,再敬爷爷奶奶,再敬外公外婆,再敬父方亲戚,最后敬母方亲戚,这种敬茶仪式起到了整合家庭亲缘纽带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广府传统婚俗不仅可以维系一个家庭的凝聚力,还能促进婚礼双方家庭乃至双方家族的和谐相处。  

    在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婚俗环节里,还流传着许多经典的民谣、民谚、俗语。在讲座上,八姑姐一边在婚俗博物馆里展示婚俗礼仪,一边唱着那些让广府人感到无比亲切的吉祥俗语。例如上头时,八姑姐会唱:“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又例如在敬茶的时候,同样有一段朗朗上口的“口诀”:“饮过心抱茶,富贵又荣华……”这些民谣俗语蕴藏着相当的文学艺术价值,它们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还能成为文学创作的鲜活资源。  

   八姑姐还向我们介绍,广府婚俗中的一些仪式环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经过千百年的总结和沉淀,已经成为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财富,所以才能一直“活”在广府人的生活里。比如,安床仪式不仅传递了全家人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而且安床中所用的柚子、姜等物品确有一定的净化空气作用,利于身体健康。婚俗礼仪上最重要的“心抱茶”,其实也是十分健康可口的清凉饮品。带着创新和传承的思路,八姑姐将婚俗文化融入精美的文创产品当中,而且婚礼过程倡导男女平等,倡导文明风尚,弘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姻理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让广府婚俗文化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接纳。更是逐步将这一张广州名片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让广府婚俗焕发新活力。

  八姑姐还创新性地采用“直播”的形式举办了多场婚礼,新人双方的亲朋好友包括国外的亲友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云”观看婚礼仪式,亲友纷纷上线给新人送祝福,很有参与感、互动感。有一场婚礼,还吸引了很多外地的人围观,这种新颖、环保的方式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广府传统婚俗的浪漫和魅力。 

  八姑姐积极筹建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位于越秀区惠吉东路1号)并于2020年国庆期间顺利开放,将饱含浓浓广味的婚俗非遗带进社区。婚俗文化馆的存在,让广府婚俗更加广为人知,让现代人在充满仪式感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下一步,八姑姐会继续参与非遗项目推广进校园、进社区,比如教学生们制作在婚礼上需要用到的手工艺品、食品等;设计推广相关文创产品,将非遗带到大众的身边,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

  资料来源:广州越秀发布公众号、越秀区图书馆、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