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主题:绘中国古今故事——岭南手工打金技艺的追求和探索
讲座时间:2021年5月29日(星期六)上午10:00-11:00
主办单位:广州市社科联
承办单位:越秀区图书馆
协办单位:第一福(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直播平台:新花城APP
主讲嘉宾:周镜钊(打金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
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贵金属制作高级技师)
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银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较少。唐代的金银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并由此形成耳目一新的独特风格,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类别丰富。工艺已经广泛使用锤击、浇铸、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宋元时期金银器典雅秀美,玲珑奇巧;而明清金银器则华丽繁缛。
广州打金技艺历史悠久,在西汉南越王(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博物馆中,陈列着两枚金印——“文帝行玺”和“右夫人玺”。这些金光灿灿的盖世珍品,是广州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拥有高超精湛的打金制作技术的证明。
在清乾隆“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广州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打金工艺在这一时段达到鼎盛。清代王宇基《盐法议略·广东盐务议略》载:“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道光年间著名的朱义盛金饰店,以其独特的镀金技艺而闻名广东。民国20年(1930年),广州金饰店共有240多间,林立于如今的中山五路、解放南路、洪德路、十八甫等街道,从业人员达到1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广州金饰店经历了多次分散合并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推动广州地区金饰制作的发展,于1997年成立了广州金银首饰有限公司。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贵金属首饰更依赖于效率高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广州传统打金的制作过程耗时长,对从业人员要求高,需要掌握贵金属材料特性的同时也要拥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渐渐地,还在坚持手工打金行业的工匠越来越少,过去那个“金铺多过米铺”的盛况也一去不复返。我们都坚信,广州传统打金技艺的独特性、唯一性、以及其美学收藏价值绝不会轻易被时代浪潮所冲垮,但应该如何让打金技艺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承,自然成为了这一代坚守在打金行业的匠人们,其一生都去追求和解答的命题。
本期讲座,主办方有幸邀请到打金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周镜钊老师,他将从工艺、审美以及他的学徒经历等角度为广大读者全方位介绍这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打金技艺,还会讲一讲打金行业的现状与传承。
千锤百炼可以烧制出代表永恒的金器首饰,千锤百炼更能练就一颗犹如烈火真金般的匠人之心。如果你也想要了解这些默默守护着打金技艺的工匠,就请千万不要错过本期广府新语讲座。
5月29日上午10点,让我们相约在新花城APP,不见不散!
嘉宾简介
周镜钊,打金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1967年11月出生于广东广州。1987年,他半路出家,进入广州市艺新首饰厂工作,师从苏赛金学习贵金属首饰制作技艺。在此期间,掌握了手工打金镶嵌制作等工序环节。继承了苏师傅的各种女式首饰珠宝首饰作品的镶嵌技艺。从开料、压片、拉线、成型到焊接、修整、打磨抛光等程序进行系统学习,总结归纳实践经验。为了掌握更全面、更多样化风格的首饰镶嵌技艺,他向其他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学习男装戒指(旦玉光镶、方玉镶、马鞍玉镶)的镶嵌技法。
1989年被编入到首饰厂生产部门从事金银首饰镶嵌工作,镶嵌方式以爪镶和包镶为主。1992年-2005年被编入到首饰厂钻石首饰部门(香港合资)从事现代钻石首饰制作。镶嵌方式为爪镶、包边镶、钉镶、飞边镶、澳洲镶、槽镶。通过多年学习钻石首饰制作工艺,全面掌握了18K金钻饰(戒指、吊坠、手链、胸针)的镶嵌方法,并能利用钻石的特性和形状与其他宝石巧妙搭配,充分发挥钻石、宝石最耀眼的效果。
近年来,一直参加多场手工打金的传承活动和展演活动。
作为“第一福”手工打金技术总监,他拥有将近30年的打金经验,具备了深厚的工艺美学理解以及手工制作工艺的经验。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