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工匠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广州玉雕风华正茂
  2021年5月15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广府新语系列讲座(第59期)广州玉雕艺术的演变与创新新花城APP与大家见面,本期讲座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市级非遗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余其泽老师主讲。

  

  据出土资料证实,我国的玉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那时,先的生产工具是用石头制成(如石斧、石铲等),在这过程中先出于观念上、美感上的需要,渐渐把一些质地好和色彩斑斓、悦目的漂亮石头制成各种饰品和祭祀用具,成为与天、与神沟通的神灵之物,由此玉器渐渐淡化作为日常器具的实用性,成为礼器。

  我国历史上的礼器最早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到夏商周时期,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玉器作为重要礼器,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玉礼器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

  

  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广州市内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完整玉环及残玉环,距今约4000多年。西村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大玉璧、玉印、玉带钩,已有漆玉镶嵌的精湛技艺。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千余件套文物中,就有雕刻精致的玉器200余件,其中圆雕角形玉杯和两个玉人座件,为汉代玉器中少见的珍品,特别是由数以千计的精雕玉片穿织而成的丝缕玉衣,工艺妙绝,是我国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完整的一套西汉丝缕玉衣。唐代白玉凤首觽、宋代玉狮,雕刻工艺已达上乘。明清时期能工巧匠集于广州,民间玉器工艺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走向鼎盛,玉雕业户达4000多家,驰名中外的长寿路、带河路玉器墟,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市场,60年代末南方玉雕厂成为传承岭南玉雕工艺的主要基地和华南规模最大的玉器厂家。

  

  

  广州玉雕以翡翠玉为材料,以玉器首饰和玉雕座件为主要代表。传统首饰采用浮雕工艺,有双钩浅彻法和深浮雕、撞地浮雕法,纹饰多以瓜果、花鸟、龙凤、观音、佛像和福禄寿等为纹样,分为玉镯、光身碎件、花件三大类共100多个花色;座件常采用镂空通雕技法,有人物、花卉、鸟兽、瓶罐等。

  广州玉雕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博取众长,发展出许多新工艺。造型设计借鉴宋代“七巧色玉”技艺,创造了“巧色”特技,注重利用玉料的天然纹理和色彩,量料取材,避开裂纹,巧用色彩,使玉器宛如浑然天成。雕琢技法更以通雕座件、镂雕玉球和组合镶嵌等独步业界。

  广州玉雕以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的“南派”风格而独树一帜,与北京、扬州、上海的玉雕工艺并列为中国四大派,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古人会选择“玉”来制作礼器和饰品呢?据余其泽老师介绍,玉具有“温、润、坚、密”四大优点。玉的“温”并非只是温暖的意思,也是指色调的调和、均匀、悦目,使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美,亦即《论语》所指的“色思温”; “润”是指玉的体液足,有油润之感,并非干燥暗淡而无光泽;“坚”是指坚实,玉偕肤不受刀,即利器不能入;“密”是指玉质的组织细致而紧密,即结构均衡,比如羊脂白玉“肤不粗,体不疏”,质地细密,在手中有沉重感。这是古人对玉的评价标准。虽然只有四个字,但确由表及里地说出了人们对玉的感性认识。

  

  而说到“玉”,大家往往会想到一句古语:玉不琢不成器。指的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或者精美的器物”,这和本次讲座的玉雕主题也是相当契合。为了让大家对“琢”有更深刻的了解,余老师还当场为大家介绍雕刻玉器的一些工序和经验。

  第一种做法是因材施艺。玉雕工匠会根据手中现有原材料(即玉石)的纹理、色泽、裂纹、瑕疵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而确定这块材料适合制作成什么主题的作品。另一种做法则更有难度,玉雕工匠会根据定做的主题凭空进行设计,再按照设计的样式去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选定材料之后,工匠会将材料中不需要的部分切割掉,俗称“开粗胚”。再根据工匠的设计和材料的特点进行布局,确定好材料的哪个部位要雕刻什么之后,才能下手进行雕刻。

  

  余其泽老师正在制作一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玉雕作品,他向我们讲述了创作这一件作品的理念和过程,广大读者也有幸能够通过本期讲座一睹这件玉雕作品的雏形。

  余其泽老师介绍,作品的主题是“英雄广州”。但在寻找玉石材料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余老师找了很久,都无法在众多玉石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形状特点。后来,余老师选中了一块红色的玉石,希望根据这块玉石的特点重新构思。那么,如何结合玉石的特点创作红色文化主题的作品呢?余老师为此充满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竭尽心力地构思。他日夜凝视着手中的玉石,就像以他那一颗坚持着追求完美的工匠之心去细细雕琢一样,终于通过不一样的摆放方式,发现这块玉石居然就像是熊熊燃烧着的火把!余老师马上将其和广州起义联想到一起,并以此为主题展开设计。

  

  玉石有两面,其中形如火把的一面上,余老师雕刻出三只高举着步枪、大刀、钢叉的手臂,因为步枪、大刀、钢叉是广州起义时人们用到的战斗武器;旁边还有一个五角星,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党徽,意指点燃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而玉石的另一面,则是用于表现新时代新广州——刻上广州的市花“木棉”、代表和平与喜悦的白鸽,以及广州的标志性建筑物。

  

  余老师还为广大读者介绍了过去部分有代表性的玉雕作品。第一件是祝贺香港回归祖国的玉雕作品《一帆风顺》,当时广东省政府决定用广东特产南方玉做一件礼品赠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时任省长的卢瑞华亲自构思,广州美院设计,广州市南方玉雕厂和信宜市玉雕厂负责制造。这是一件大型玉雕礼品,作品高1997毫米,纪念1997年香港回归日。主体由一艘昂首扬帆的龙船和一个大玉球组成,船上的三根桅杆分别都悬挂鼓满风的帆,象征势不可挡的力量;三面帆上分别雕刻着由卢省长亲笔书写的“国泰民安”、 “一帆风顺” 和“繁荣稳定”等遒劲有力的大字,表达了广东人民对香港特区的良好祝愿;船上满载盛开的红棉花、紫荆花,到处张灯结彩,反映了粤、港两地人民的喜悦心情;比喻香港是“东方之珠”的巨大玉球承托着帆船,船两旁是祥云和水纹,整件作品充满动感,气势非凡。

  

  第二件是纪念澳门回归的作品《九洲同心》,寓意澳门回归是全天下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作品高1999毫米,意在纪念这一特殊而美好的日子。作品由镂空的玉球、水晶莲花和水晶钻石和花岗岩底座组成。从未有过的超大镂空玉球,直径80公分,外观九孔、内外分九层,层层转动自如,寓意九九归一、祖国统一;球面雕刻着莲花、红棉和祥云,花枝缠绕,比喻两地人民关系紧密、富贵吉祥;莲花用K9水晶玻璃制作,分三层共十八瓣,并由一颗同样是K9水晶玻璃制作的巨大钻石承托。“钻石”折射出斑斓绚丽的光芒与其上圣洁的“莲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意义含蓄而深刻。

  

  第三件是在2006年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访华时,由广州市政府送给瑞典国王和“哥德堡号”博物馆的玉雕作品。当时决定使用广州古航道上的标志性建筑“琶州塔”和一批能代表广州现代化建设风貌的建筑如云山珠水、中信广场、星海音乐厅、新会展中心、新白云机场、地铁、还有“五羊”、红棉等作为主要内容。其中还有新机场、地铁、这些玉雕从来没做过的东西,并无先例可供参考。根据既定的内容进行构图设计,同时还要根据玉料的特点因材施艺,这对于余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难题。但是,在余老师的眼中看来,这是时代付予的使命,虽然是难题但也是一种机遇,作为玉雕的工匠,更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作出新的尝试来超越自己。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大胆尝试,主动去反映广州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环境,把广州城美丽的景象雕琢出来。

  

  拥有着七千多年历史的玉雕,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血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跟随着大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脉动,它一直在演变和发展,从来没有停下进化的脚步。就用最常见的佛祖玉雕挂饰为例,在过去,观音、佛公的造型比例是按照站七、坐五、盘三半的人体比例并追求人体的端正和完整,即每个部分都要做出来,不能缺胳膊少腿。如今,雕刻时为了突出其圆润饱满的佛肚,甚至会把佛公的双腿缩小或省略掉;而为了表现玉的质感,工匠会把观音、佛身上的大部分衣纹都省掉。只有经过这样将有些部位增加了细节刻划,而另外一些部位却进行简化或者省略,才符合当前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和要求。

  

  广州玉雕一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帆风顺》、《九洲同心》等余老师参与创作的代表作品,就折射着广州玉雕艺术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弘扬。

  余老师还创新性地创作了水晶作品《甘雨》,甘雨滋润着干旱开裂的“土地”,意味着党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解决实践当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就像及时雨一样。我们也从余老师对广州玉雕演变和创新的一番讲解当中,感受到了老师对这一门古老技艺的热爱、祝愿和希冀以及爱党爱国的情怀。

  如果有想要重温本次讲座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进入直播间回看本期的精彩讲座吧!好了,本次广府新语讲座的精华内容都在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