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听到中共外县工作委员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地方。其实,这里的“外”指的是广州以外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当时,广州被称为“省城”。
中共外县工作委员会是抗战时期中共在广州成立的指导广州以外的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党的地区性领导机构。1936年6月,共产党员王均予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回到广州恢复重建党的组织。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光在广州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党的工作扩大到广州以外的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于是邱萃藻、张定邦、张寿南3人在广州成立了党的地区性领导机构——外县工作委员会。
外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首先需要在广州找一处安全的地方,作为秘密工作据点。当时,负责外县工作委员会的几位同志居住分散,而且他们的居住地点也不太适合做党的秘密据点。正在张寿南苦苦寻找住所时,由他介绍入党的中大附中学生温盛湘进入他视野。温盛湘10多岁就跟随其兄长、共产党员温盛刚参加革命活动,虽然当时只有17岁,但由于经历过严酷斗争的锻炼显得比一般青年成熟。当时温盛湘负责主编出版发行了一份地下革命刊物《游击队》,还想方设法地印刷马列著作以唤起民众。张寿南认为温盛湘经受过革命斗争的锻炼,机智勇敢,完全可以信赖,便将找房子的任务交给他。温盛湘的一位堂兄租住过德政中路62号二楼,而当时其堂兄正好携眷回家乡去了,于是他就将62号二楼整层包租下来。
这是一所西式大房子,楼高3层,有多个门牌号码,每间的式样和面积大体相同。62号是靠近末端的一间,二楼共有两房一厅,带有厨房和卫生间。临街一间是客房,用作一般接待,张寿南住头房,温盛湘住尾房。
为保证这一秘密据点的安全,张寿南特别交代温盛湘对外必须绝对保密,还必须断绝与一切人员的来往。为掩人耳目,张寿南从此隐姓埋名,改名为温德明(后又改为温焯华直至解放后),对外与温盛湘佯称为堂兄弟。而温盛湘本人为了党的事业,也断绝了与一切亲戚朋友的来往,为掩护党的机关和党的领导干部做了大量工作。
一切安顿好以后,外县工作委员会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二楼温盛湘住的房间,保密性更好,故许多重要会议在此举行,许多重要决策也在这里制定。党的一些领导人也先后到这里研究工作,当中包括首任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的负责人张云逸、长江局的黄文杰、先后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和广东省委书记的张文彬、省委负责外县工作的尹林平、从苏联经延安回来的梁广等。中共广东省委成立后,由于外县工委的邱萃藻是青年部长,故这里也成为省青委的联络点,梁嘉、于光远、陈恩等人均到过这里。有时因为研究工作至深夜,有的同志便在此留宿。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加上抗日这一有利的外部环境,党的这个秘密据点一直没有被敌人发现。而在外县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党的组织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仅半年时间,就在15个县发展了中共党员150名,建立党支部10多个。外县工作委员会为广东党组织的恢复重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党日后在这一地区领导全面抗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天,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与德政中路交叉口有一栋白色的老建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德政中路原62号2楼的中共外县工作委员会旧址就位于楼房靠边位置,现门牌是224号。除德政中路224号闲置,这栋大楼一楼均为店面,每天熙熙攘攘,如果不是特意查访,很难想到在此楼的两间房屋曾经是中共外县工作委员会机关。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