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A04 记者:据新华社电 2021-07-11
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新华社发
6月29日上午,66岁的孙福贵进京代97岁的父亲孙景坤领取“七一勋章”。“党和国家给父亲这么高的荣誉,是对他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杀敌、建设时期无言奉献的褒奖。父亲淡泊名利,但党和人民从没有遗忘他。”7月2日下午,回到辽宁丹东的孙福贵第一时间来到医院,将“七一勋章”拿给正在住院的父亲。
孙景坤是谁?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他是投身家乡建设的村干部,他是无言的英雄。
征战疆场 向死而生
“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子弹密到把我后背的军装都打烂了,半个月内我换了4件棉衣。”去年,记者采访老英雄孙景坤时,老人回忆起这段经历,眼里透着光亮。
1948年1月入伍的他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刚从海南战场得胜而归的孙景坤又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孙景坤所在部队很快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过江奔赴前线。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离开原来的地方,疗伤归来的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二次回国。一踏上祖国土地,孙景坤就径直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孙景坤说,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了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就在这时,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这场战斗,还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解甲归田 不忘初心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8年在外征战,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三过家门不入,孙景坤自觉亏欠亲人太多——他决定回家乡务农,待在亲人身边。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从此,孙景坤躬下身子,把军人本色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写在田埂上、种到土地里、照进老百姓的心中。
回乡后,孙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担任村干部。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真得好好感谢他。”
淡泊名利 公而忘私
孙景坤一生没向组织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子女们没跟着这位功勋卓著的父亲沾过一分光。
同村村民一直不知孙景坤的功绩。20世纪90年代,村民张德胜偶然得到一本书,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战史册》。“那上边有许多缴获的飞机大炮,我很感兴趣。”张德胜说,“其中有一页写到奋战在危急时刻的孙景坤……”张德胜很激动,马上带着这本书来到孙景坤家。“我当时很震惊,英雄就在身边,他平时从来不讲啊。”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渐渐传开了。“老英雄孙景坤的事迹,这一年来团队讲了很多:我们到学校给学生们讲他冲锋陷阵、不惧强敌的战斗故事,到田间地头给村民讲他舍小家为大家、投身乡村建设的动人经历。而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受到了教育。”“90后”党员高潘说。
随着孙景坤的事迹慢慢传扬开来,广大干部群众也深受鼓舞,“老英雄当年深藏功名,投身家乡建设,为百姓做好事实事。即便经历了数十年,这种奉献精神依旧没有过时。我自愿来到西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光发热,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东西帮扶工作的辽宁电力阜新细河区供电公司员工可帅说。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