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A05 记者:据新华社电 2021-07-10
王兰花(右一)与志愿者一起在社区居民家中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新华社发
王兰花今年71岁,脸上已爬满皱纹。穿着红马甲,她身上有蓬勃的力量——居民把她当作“主心骨”,大事小情总想找她说说;困难群众把她看作“活雷锋”,一声“王姨”未语先哽咽;志愿者以她为“领头羊”,一群人年复一年地跟着她开展志愿服务,不求任何回报。
为民服务,永不退休
王兰花从来闲不下来。在担任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裕西社区居委会主任时,她就是附近有名的“大忙人”,操心着居民的大事小情。2004年退休后,本想着可以好好陪伴家人,但空闲的同时,她却总是感到还有使不完的劲。
信任她的居民也没有忘记她,在遇到下水不通、暖气不热、困难老人需要照顾时,还会习惯性地去社区找她,找不到就给她打电话,甚至找上门去。
2005年,她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没有工作场所,她腾出家中的一间房;自己的手机,成了小组的热线电话。就这样,他们每天奔走在社区各个角落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邻里解决琐事、化解纠纷,协助开展文明劝导、治安巡逻……
“有群众求助我们,不管是回族还是汉族,我们都尽力去帮助他们。我常说‘帮成帮不成是一回事,帮不帮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愿意为他们跑断腿、磨破嘴。”王兰花说。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一句“愿意”让王兰花一跑又是十多年。
今年2月底,青铜峡市峡口镇年轻父亲杨培军给王兰花写来一封求助信,他5岁的儿子突然被确诊白血病,前期治疗已花费六七万元,家中再无钱可凑,恳请他们救救孩子。
“这个小伙子以前出事故伤了身体只能打零工,媳妇刚生了二胎也没法工作,确实很困难,我们核实后很快打了5000元过去。”王兰花说。
事实上,这5000元来得十分不易。很长一段时间,王兰花热心小组没有固定资金来源,接到群众求助后都是王兰花带着志愿者四处募集资金。2016年,她在微信上建立了一个爱心慈善群,才有了固定的爱心捐款,然而由于资金有限,一般情况下他们只能给每位求助者1000元临时救助。而这一次,小男孩的病情牵动着王兰花和志愿者的心,生活本就不宽裕的他们又你50、我100地凑了4000元。
这些年,这样出钱又出力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总有忙不完的事、接不完的求助电话,王兰花走路风风火火,脚板底走出老茧,大脚趾也被挤变形,只能穿软底鞋。
“有人说我是‘傻大妈’,但帮助别人让我活得充实、坦荡、快乐。”王兰花说。
一朵兰花,芬芳全城
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王兰花和王兰花热心小组,不仅收获了众多荣誉,更吸引众多“新鲜血液”追随。
曾经的受助者成了志愿服务队的骨干。裕西社区的舒宏勇和弟弟因家庭变故成了孤儿,王兰花隔三岔五为他们带去食品、清洗衣物,还联系学校为他们减免学费,兄弟俩亲切地称她为“王妈妈”。如今,两个孩子不仅开起了水暖维修店自立自强,还主动给孤寡老人、残疾人减免服务费用。
不理解的家人,也开始理解她的付出。“以前我们家里聚会,她都不来,说是要帮助别人,没有空,日子久了,不知不觉中我们都被感动了。”加入王兰花热心小组四个年头的王慧萍,渐渐开始懂得婶婶的执着。如今,王兰花一家有20多人都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播撒光与热。
如今,以王兰花名字命名的“兰花芬芳”,已成为利通区乃至宁夏一个响当当的志愿服务品牌。当地以“利通区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为统一活动名称,成立了多级志愿服务队,注册登记志愿者已超过6.5万人。
2012年,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了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退休党员参与进来,居民党员跟了上来,在职党员动了起来。现在,王兰花热心小组注册志愿者有1205名,其中党员180多名。“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党员,一路走来离不开组织的支持,我深知党员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才能发扬光大。”王兰花说。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