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家吕其明:把一生融入这面“红旗”

来源:南方日报A07 记者:据新华社上海7月7日电 2021-07-08

  

  6月29日,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91岁高龄的人民音乐家吕其明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当时内心无比激动!多么熟悉的音乐,在建党百年时庄严奏响!”鹤发童颜的他沉稳地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红毯上,微笑着向周围挥手致意。

  《红旗颂》这样“炼”成

  “《红旗颂》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吕其明回忆道。这是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的一篇命题“作文”,著名指挥家黄贻钧给35岁的青年作曲才俊吕其明出了这道题,一批老艺术家也支持帮助他。“当时,我作为后辈是很惶恐的。怎么办,首先就是去一线体验生活。”吕其明说。

  《红旗颂》的诞生不是偶然。吕其明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这面“红旗”中。他10岁随父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背着心爱的小提琴随大部队进驻上海,从此落地生根,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音乐事业。

  “我脑海里,最终将‘红旗’锁定在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那面历史性的五星红旗。选取了《义勇军进行曲》起头的旋律,紧扣《红旗颂》的主题。”他说。

  为了创作,他到造船厂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看到新中国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他豪情万丈,为《红旗颂》又增添了奋发有力的进行曲节奏。

  多年来,他还一直觉得1965年首创首演的《红旗颂》“功力尚浅”。他仍反复推敲、修订,这部作品他足足改了半个多世纪。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旗颂》首演54年后,最终宣布定稿。

  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杰出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音乐创作和配乐工作者。他累计为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同时还创作了10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

  红色基因化作“音乐密码”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对吕其明来说,这也是激励他不断创作的“音乐密码”。

  1945年的一个夏夜,在新四军某师驻扎地,在老乡家昏暗的油灯下,吕其明与另外两名少年一同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对着因陋就简自制而成的一面党旗庄严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这三名党员,都只有十五六岁的年纪。让吕其明没有料到的是,后来在战争中,两名与他同日入党的同志都牺牲了。“我一直觉得我是幸存者,我更要坚持下去,为党和人民办事,一辈子就是创作音乐,给老百姓听。”他说。

  影响吕其明一生走革命道路的不仅是英年早逝的同伴,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革命烈士吕惠生。吕其明回忆,1945年秋,自己刚入党不久,当时并不知道父亲吕惠生已经在一次大撤退中被敌军在长江江面上抓捕。“直到1946年春,父亲于1945年11月英勇就义的消息才传到新四军军中。”他哽咽道。

  “父亲把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红旗颂》讴歌党和人民,讴歌先烈,其中也有对我父亲的思念。”吕其明说。

  英雄的“红旗”再出发

  在吕其明眼中,搞艺术要有奉献精神。多年前,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邀请他为纪念馆谱曲,他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他到纪念馆瞻仰学习,坚持每天写作。半年后,《雨花祭》诞生。这部15个乐章、时长约1个小时的音乐作品,深沉、委婉,令人听来思绪万千。之后,他又义不容辞地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以早年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的组曲为素材,又全力创作出单乐章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经过近一年专心打磨,今年“七一”前夕正式定稿。

  90多年的人生路上,吕其明始终坚持用音乐倾诉对“红旗”的爱。“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党和人民创作!”老人眼中透出坚毅和执着。

  据新华社上海7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