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者不看病 为去世的母亲来道谢

来源:新快报A06 记者:黎秋玲 2021-08-13

  

  

  

  

  为患者托起一片晴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陈丽昆有各种奇遇

  “陈教授,我今天特地坐飞机过来,挂号见您一面,就是要当面跟您说一声,我母亲已经去世了,特别感谢您这些年来对她的治疗,延长了她的生命,减轻了她的痛苦!”面前的就诊者递上挂号单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说起这些,陈丽昆眼前闪过一幕幕不同患者的经历,她说:“这些感动瞬间,太多太多,就是自己坚持行医的不竭动力啊。”

  集高超的医术和人文精神于一身的陈丽昆,行走于生命的边缘,为肿瘤患者托起一片睛空。一段段生命,像本本厚书,她帮着决策、帮着书写,患者性命相托,她为之全力以赴。从医25年,她经常与患者说:“癌症其实并不可怕,和其他疾病一样,正确对待、科学治疗、我们一起努力!”

  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近陈丽昆,体验她那见证生与死,爱与责任的工作。

  人物简介 陈丽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擅长肺癌、胸腺及胸膜肿瘤的内科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尤其肺癌脑转移的内科治疗。在晚期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方面积累了独到的经验。负责及参加了多项肿瘤学省级及国家级研究项目。负责及参加多项国际及国内多中心肿瘤学新药临床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

  一年开医嘱15万多条?

  陈丽昆教授留着乌黑的长发、瘦瘦小小,做事雷厉风行,聊天中,记者注意到她声音嘶哑,说着说着,竟会失声,她笑说:“年轻时能高歌唱K的,看诊多,说话多,嗓子慢慢就变这样了。”

  根据医院的规定,陈丽昆每次出诊只看30个号即可,但求诊者太多,每次都加到六七十个,一天看诊记录最高达150人次。

  诊室的电脑上忠实地记录着陈丽昆的工作情况:2020年疫情的一年,她依然奋斗在肿瘤治疗前线,接诊了7387名肿瘤患者,一共开出了153372条医嘱。前来求诊的患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及自治区,看诊年龄最大88岁,最小的13岁。当年有176个夜晚,依旧奋战在为患者服务的一线, 9月27日,是她生日,她奔忙在工作一线接诊了65位患者,此外,当年被9个科室邀请会诊,共会诊47名患者……

  “肿瘤患者,经济负担本就重,舍不得他们开个药、简单问个问题都挂很贵的特诊号。”因此,她还把周四30元的普通门诊加到最大限度,全天出诊,陈丽昆很少拒绝病人的加号要求,还经常让他们挂个普通号,帮他们开药、复查,用自己所知所学,帮助他们,重燃生命之光。

  耐心询问每位患者的病史,向病人解释疑惑,遇到疑难的疾病,她看的时间更久,有时甚至需要花上30分钟。经常看到晚上八九点,常常整个门诊的灯都关了,她的诊室还灯火通明,回响着她与患者的交流声,直到最后一名患者离开,她才下班。

  看门诊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肿瘤病患病情复杂,遇到紧急情况,这样远程指导抢救、回应患者咨询,又是一项看不见的繁重工作内容,几个电话沟通下来,常常是深夜时分。陈丽昆的办公室,一半空间,被两张沙发拼成的“床”占据,她的助理笑着告诉记者:“陈教授经常以办公室为家,暑假还常把上小学的儿子带过来一起加班。”

  “每一个性命相托,都要全力以赴”

  “肿瘤科医生不仅是在治病,也是在续命,更是医心。特别是对于晚期患者,每一步的治疗抉择都非常重要。而医生帮助患者做的每一步抉择,都融进了专业、责任、担当。”陈丽昆如是谈到。

  87岁肺癌老人龚先生,在老伴的陪同下来求诊。陈丽昆根据病情,开出了治疗方案。面对这样的患者,有人会说:“年纪大,病情重,万一用药治疗后,老人承受不住,怎么办?”陈丽昆也与老人交流,但两个老人这样回答:“陈教授,我们相信您,你说怎么治就怎么治!”

  “我觉得,我要这句话就够了,”陈丽昆教授表示,抗癌路上医生和患者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者应该是互相信任的好“盟友”,携手战胜疾病是共同的目标。

  凭借多年的经验、过硬的专业知识,帮老人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化疗、免疫治疗都用上了,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肿瘤控制非常好。“老先生精神很好,走出医院,跟没病人似的。每次来复诊,都非常开心。”在陈丽昆看来,肿瘤内科面对的大多数都是晚期肿瘤病人,跟病人打交道,都不是一两次,相当于要陪伴一个病人走过一段人生旅程,而且很多时候,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每一个性命相托,医生定当全力以赴。

  “陈教授,我今天特地坐飞机过来,挂号见您一面,就是要当面跟您说一声,我母亲已经去世了,特别感谢您这些年来对她的治疗,延长了她的生命,减轻了她的痛苦!”面前的就诊者递上挂号单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说起这些,陈丽昆眼前闪过一幕幕不同患者的经历,她说:“这些感动瞬间,太多太多,就是自己坚持行医的不竭动力啊。”

  科学治疗,肺癌正慢慢成为慢性病

  肺癌在全球范围内高居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首位,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疾病,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陈丽昆教授表示,为患者制定治疗策略、对该治疗策略不断优化,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就是自己的职责。现在医疗技术非常先进,肺癌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慢性病,有的通过吃药就能有效缓解病情。

  2015年,32岁的黄先生因反复发热,住院一个月后检查出肺鳞癌,进行了同期放化疗,2016年4月复查,发现双肺及胸膜转移了,治疗5年基本控制了病情。

  今年71岁的腾女士,肺鳞癌6年余,抗癌初期走了不少弯路,从黑龙江一路南下,跨越千山万水,在陈丽昆的治疗指导下,如今已存活了7年。

  曾在外企担任高管的陈女士,2009年,她幸福地成为了一名母亲,但产后例行检查,把她拉进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她同时患了肺腺癌和甲状腺癌双原发癌!在陈丽昆医生的治疗下,目前存活12年。

  陈丽昆的医术、医德在患友群里口口相传,工作25年来,拥有一批铁杆“粉丝”,患者陈某,2020年,累计就诊27次。“来对了,真的是一位耐心的好专家啊。有问必答,就算是刚才解释过的,再问一遍,她仍然不厌其烦地讲。我觉得,这个专家真的是好。”面对患者这样赞赏,陈丽昆淡淡一笑:“患者的信任,是对医生最好的鼓励。医生的价值,就是治病救人。其实身体的疲倦是有的,只不过,他们有需要,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帮他们想办法。”她这样说。

  “从医25年来,我做医生的初心使命不变,每个病人,都值得我们去为他思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同题问答】

  好医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好的肿瘤医生要有强的专业能力、有责任心敢担当、有仁心和爱心。不仅要有专业能力、全力进行治疗,也从心理层面进行辅导,使万念俱灰,心情低落的患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战胜疾病的勇气。还要有担当、有责任感,保持求知欲,掌握最新的治疗手段。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陈鋆 ■摄影: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