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艺术天地-艺术交流
说吴冠中先生
    读了《南方都市报》记者李怀宇 对吴冠中的采访录,总想说点什么。笔者以为吴老先生的某些谈话内容,有些偏激。做为一个耄耋老人.又是一位有影响的画家,心胸不够宽广,其与徐悲鸿先生60年前的个人恩怨,仍耿耿于怀,他把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贡献的美术教育家,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说成是“美盲”,这真是让人感到震惊。吴冠中先生语破天惊,不仅否定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同时也否定了中国美术当代史。就学术观点而言,无可厚非,但对“美”的理解,你也不能强人所难,你吴老先生不能用法国人的审美取向来衡量中国人对“美”的感受。国家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决定了审美观的不同,这就要求艺术的发展和创造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古典艺术,写实艺术,抽象艺术及超现实主义相互并存和发展,形成今天百花齐放的艺术世界。
    笔者记得在20年前有一篇报道,说欧洲某个国家的某位艺术家,在创作中突发奇想,将一只屎克郎(昆虫)沾上油彩,放到画布上任其爬行,行迹留在画布上的图案,即是其的艺术“杰作”,这样的“杰作”居然得到了认可,被一个有钱的收藏者花大钱购得。艺术搞到了如此地步,即可看到人类异端极致的创造,同时也造成了主流艺术家的悲剧,这是否也是人类的悲剧。不知吴冠中先生是否知道这件事?
    对于“美”的理解,大多数中国人仍以中国人传统以及当代的审美标准和眼光去审视,而不是用法国人的标准和眼光去审视。徐悲鸿先生同样是接受过法国美术教育的。但他将西方美术理论与中国画理论结合,努力发展适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绘画艺术。他没有忘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中国人的美学的以及道德的取向,仍以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为主线来发展中国画艺术。艺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理解和接受了它的时候,才表现出其价值,否则它将一钱不值或者说它只是所谓的艺术家们玩弄的一种游戏。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另一类语言,绘画艺术正是以反映生活为其宗旨而达艺术效应的,无论你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超现实的艺术,当大多数人无法读懂无法理解时,这种艺术的存在空间是打折扣的。
    吴冠中先生致力于油画创作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推崇的是法国的绘画艺术。回国后创作的多为中国画。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笔者也拜读了一部分,虽说吴先生是当今中外著名画家,但其绘画中泊来语言太多,其点、线、面构成因素,无法用中国画品评标准来评价,更不能说其一定就是中国画,或许称为水墨画更为贴切。在他的画中继承和创新是很难找到的。如果一个连传统都丢弃,连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不接受的艺术家,他应该进一步沉静下来,为祖国文化注入活力,而不是消减。就其自身的创作也只是民族文化进程的一小部分。而以一已的观念排斥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思想观念,至少是狭隘的。
    从吴老先生与《南方都市报》记者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吴冠中先生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在学术上也有许多发人深醒的见解,对我国绘画艺术的现状,教育等弊端给予抨击,笔者非常赞同。只是笔者以为吴老先生抛开传统文化的背景,脱离中国国情,谈论美与不美,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是不妥的,特别是批评徐悲鸿先生是“美盲”的语言是偏激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绘画艺术亦如此,孤芳自赏还是面向世界,前者怎么都行,后者必须考虑受众。做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去包容这个世界上可见的一切艺术思潮和作品,去尽一切之余力反映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无论你用现实的手法,还是用抽象概念.还是用超现实的手法去反映社会生活,总有知音欣赏。如今的书画家队伍中是大师不大,小师不小,关键是人品与画品的合二为一,作为书画爱好者,收藏的既是作品,又是品德,这就是艺术。

艺轩书画网




首    页 | 关于越图 | 本馆动态 | 服务指南 | 网上服务 | 家在越秀 | 读者园地 | 艺术天地
本站访问人数: 
© 2010-2015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推荐分辨率1024X768px,使用FlashPlayer12.0播放器
联系地址:广州市署前路8号 联系电话:(020)8767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