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家在越秀-信息港 |
广州城隍爷寄居佛山祖庙40年 |
备受社会关注的600多岁广州城隍庙,将在明年广州亚运会到来之前得到彻底改善!昨日,有着600岁的广州城隍庙正式启动复修工程。越秀区政府方面表示,将依据现有范围,最大限度地恢复城隍庙的原貌,迎接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到来。
据了解,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代岭南最大城隍庙,堪比北京城隍庙。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直至现在,由于长年以来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广州城隍庙已开始在人们的淡忘中渐受蚕食,曾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多根柱子惨遭白蚁侵蚀。广州市人大代表、文物专家及媒体舆论曾多次痛心疾呼,抢救广州城隍庙。 “广州城隍庙,曾是‘省部级’,这样的历史文物资源不容遗失!”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越秀区将结合南越国宫署建筑、城隍庙修复工程建设,同步整治周边环境,建设忠佑广场,并把广州城隍庙与南越国宫署、文德路文化街联成一体,打造越秀历史文化街区,使之成为展现广州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新亮点,成为广州迎亚运一张新的历史文化名片。
广州城隍庙是“省部级单位”
在广州市北京路附近的忠佑大街,有一座保存下来的城隍庙。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说,广州城隍庙是“省部级单位”,广州城隍庙建于明代初期,不仅比上海城隍庙更古老,且因地处省城,在清雍正年鉴就已成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可与北京的“都城隍”平起平坐,远非上海“县级”城隍庙可比。 历史上,广州城隍庙是明清时岭南最大城隍庙。其凝聚了岭南建筑文化和广府民俗文化的精髓,是明清时期广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城隍庙原来规模宏大,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等,1920年拆庙建街时,拜亭前的建筑,铺成一条大街长达280米,诺大的一座城隍庙拆剩大殿和拜亭。
广州城隍爷将搬回来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现在剩存的拜亭和大殿外,以前还有外门、中门、左右廊庑、斋宿、厅房等。据附近居民说,当时的建筑规模,南面到惠爱路(现中山路),东面到仓边路。后来修惠爱路时,拆了很多城隍庙建筑,一对大石狮子,被埋在了路下面。而如今城隍老爷也不在城隍庙里了,而是在佛山祖庙里。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说,广州城隍40年前搬去了佛山祖庙,工程完工后,将请城隍回来“住”。 据了解,1993年,广州城隍庙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城隍庙为中心城区中少有的大型厅堂式岭南传统建筑,大殿和拜亭体量宏大,造型轩昂而稳定。柱子高9米,柱子上有木雕,木雕上还刻有年代久远的警句。前廊步梁做工精细,梁坊雕有福寿、卷草纹饰和鳌鱼等图案纹饰,梁坊出头的木雕狮子斗拱承托檐檩,手法别具一格,堪称岭南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城隍庙日后可以烧香
今年初,广州市和越秀区两级政府把广州城隍庙修复建设列入迎亚运重点建设项目,由越秀区负责推进修复建设工程。鉴于城隍庙是广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历史上曾作为道教活动场所,越秀区决定交由市道教协会对城隍庙进行修复,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周边居民群众的安全,不会在大殿里设香点烧香,而会在大殿外边设一个露天的院子供群众烧香祈愿。 据介绍,广州市道教协会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城隍庙进行修复,计划在广州亚运举办前竣工,重现城隍庙的历史风貌,并对外开放。新修复的广州城隍庙将成为传承广州道教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彰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
首 页 | 关于越图 | 本馆动态 | 服务指南 | 网上服务 | 家在越秀 | 读者园地 | 艺术天地 | 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