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家在越秀-信息港 |
学校建饭堂遇80年古楼拆还是不拆?犯难了 |
一方面是为了改善长期“蜗居”在四面无墙之地的学生饭堂;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始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特色老建筑,昨天,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和越秀区教育局联合发布消息称,已经过规划局和建设局批准的十六中扩建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碰到了难题。
本次扩建区域为越秀区东华路菜园西地段1100多平方米的面积,已经有近80年历史的“红园”也在此范围之中。在拆迁公告张贴之后,市民对该建筑的保护问题产生了疑问,要求拆迁“放过”红园。 而已经“无地可扩”的十六中学,却面临学生饭堂无处可建的困境,面对这种尴尬,校方表示无奈,也希望争取市民支持。
千名学生“挤”饭堂
“一直以来,不仅学生的运动场馆、实验室、专业课室存在严重用地不足,连学生吃饭也难以找到一个合格的饭堂”,昨天上午,位于中山一路路段的广州16中学校负责人向记者吐苦水:“学生们打饭吃饭都要排队等很长时间,只能是轮流吃饭。特别是冬天,学生们经常等得饭菜都凉了。按照现有规定,教学区和食堂不能混在一起,但是我们实在是没有更多的地方了。” 记者在十六中的饭堂看到,饭堂位于教学楼一层的空地上,面向学生开放的仅有9个窗口。而用餐区更是呈现“密密麻麻”的状态:几十张餐桌紧靠在一起,各排间隔仅能勉强一人侧身经过,有几排更是完全没有空间供学生出入。再加上占用体育场地所搭建起来的临时餐区,整个用餐区不足300平方米,而在此用餐的学生多达1000多人。 越秀区教育局方面介绍,不仅合格的饭堂环境没法解决,16中教学等用地还存在多方面“瓶颈”,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生平均占地面积要达到10.1平方米以上。而目前十六中2000多名学生的平均占地面积还不足6平方米,运动场地、实验室和专业课室均严重不足。即使加上预计扩建的地区,仍无法达到生均占地标准。
新建饭堂偏遇老建筑
记者实地了解到,在广州第十六中学扩建申请之初,由于包括位于菜园西路的80年楼龄建筑———红园在内的该地块建筑均未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并未注意这一建筑的特殊性。 但在上个月低拆迁公告贴出之后,在居民的多次提议下,十六中学和区教育局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讨论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慎重。”尽管目前广州第十六中学拆迁用地等审批均得到国土局和规划局的通过,但面对红园这一特殊建筑带来的问题,越秀区教育局方面表示,在请求居民支持的同时,还是要把方案提请有关部门进一步进行论证,待最终设计通过再进行拆迁也不迟。 不过,让校方感到为难的是,由于目前十六中附近没有更好的地方进行扩建,他们只能是抓紧时间进行调研论证,对现有的方案再完善。
市民惜“古”盼保留
此次让市民提议保留的红园,在建筑外观等方面保留着强烈的时代特色。据岭南著名建筑师彭长歆博士介绍,菜园西一带的建筑大多开发于上个世纪30年代,而红园大致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彭博士介绍说,红园的建筑风格十分特别,其最为特殊之处在于造型、防水、通风和采光的建筑设计。它的长坡屋顶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有利于房屋在岭南多雨季节快速排水。而目前其外墙、房屋内的天花板、厕所瓷砖等都未被破坏,保护得较好。作为上个世纪早期的建筑,有着价值较高的时代意义。而在上个月低拆迁公告贴出之后,附近居民开始频频向学校及多个部门提议,保留这栋历史老楼。 究竟是为改善2000多名学生的饭堂环境考虑?还是保留特色的古建筑?目前尚未有结论。不过,据校方提供的信息称,红园不属于传统民居保护区,是否可以作为文物而免去被拆除的遭遇,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证。 |
![]() |
首 页 | 关于越图 | 本馆动态 | 服务指南 | 网上服务 | 家在越秀 | 读者园地 | 艺术天地 | 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