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家在越秀-信息港 |
人民路骑楼多出自名家手 |
杨锡宗 著名建筑师,黄花岗烈士陵园、人民公园等广州有名建筑最初都是他设计的。
前日,本报有关人民路将重现万国风情骑楼街的报道一出街,不少街坊就兴奋地打来电话,希望了解更多人民路骑楼的故事。 报道引市民关注骑楼之美 昨日上午,记者再次前往人民路寻找藏在骑楼后的故事。很多街坊说,刚看过报纸才知道这些身边的骑楼原来汇集了这么多种建筑风格。有些街坊甚至拿着本报报道的骑楼照片,在街上寻找相应的实景。 赵聪慧正在新亚酒店门口值班,他告诉记者,新亚酒店所在的骑楼就是人民路上一条非常典型的仿古建筑:“你看,以前的仿罗马柱这么多年了都没有变过,还是原来的样子。”赵聪慧还带记者仔细地观察临街墙面上一个个工艺复杂而又典雅的欧式装饰,“以前维修的时候,我们就特别小心,不让工人乱碰这些装饰。” 新亚酒店党支部副书记黄保华告诉记者,他们曾用清水将整座骑楼的临街墙面都洗过一次,发现露出真容的骑楼非常漂亮。据他介绍,原来整栋骑楼是临江而建,当时广州还没有白天鹅这些高档宾馆,他们这里算是广州最好的酒店,客流不断,“上世纪80年代,高层楼窗还是仿欧式的半弧形,可惜后来统一改成了正方形,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骑楼文化仍需要更多关注 人民路骑楼主要集中在人民南路至大新路口之间。这些骑楼风格各异,不过年代的久远让这些曾经彰显主人财力的建筑渐渐老去,曾拥有这片繁华的富庶人家也难觅踪迹。记者一路寻找,已很难找到骑楼当年的主人或他们的后人。 楼下,蛋糕店、五金店、精品店、水果店的广告招牌挡住了大师们精心创造的艺术精品。楼上,一些租住的过客将这里变成了放货的仓库。 在西濠二马路与人民路交界的骑楼后面,72岁的傅伯还能记起曾经的繁华,“以前走廊里非常凉快的,放学后我们都喜欢围在这里写作业、玩游戏。”傅伯说,现在骑楼老了,原来的邻居都搬走了,留在这里的人已不多。 荔湾区文化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小时候这里就像现在的天河城一样繁华。现在研究骑楼建筑的人很多,但关于骑楼文化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能提供给记者的相关材料其实非常少。 新华酒店所在骑楼 比爱群大厦还年长10岁 人民路的很多骑楼都有不凡的来历,一些精美的建筑都出自名家之手。 其中,人民南路拐弯处的一处保存最完好、规模也算最大,被专家誉为目前全国最宽最大的骑楼,在每段圆拱柱之上的墙面,都有一块巨大的卷涡形拱心石,形如汹涌奔腾的波浪,也如咆哮雄师的爪子,简洁而有力度,在该骑楼的其他墙面,也有非常精雕的花形雕刻。 这座骑楼出自著名建筑师杨锡宗之手,黄花岗烈士陵园、人民公园等广州有名的建筑最初都是他设计的。当年杨锡宗还与吕彦直竞争中山纪念堂的设计,最后屈居第二。杨锡宗1918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深受当时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这幢骑楼也自然融入了西方建筑的思想。 这幢骑楼建于1925年,比爱群大厦的历史还要长10多年,是广州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 1930年,台山归侨谭伟林等人商议在广州开办一间高级酒店,后来20多人联名发起海内外集资成立“新华大酒店”,当时这里不但有宴会礼堂,还有经营冷饮和西餐的冰室,相当高级。 1938年,在侵华日军狂轰滥炸之下,酒店对面的文化公园变成废墟,酒店也无法经营,后来一度停业成为日军招待所,市民连店门都不敢经过。抗战胜利后,酒店原来的经理与员工陆续返回,珠江挑水,点煤油灯,慢慢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意,还购置了一部30座的大客车,专到车站码头接送客人。几经沉浮后,如今这里仍在营业,东南亚一带不少华人华侨返乡时还特意找到这里居住。 |
![]() |
首 页 | 关于越图 | 本馆动态 | 服务指南 | 网上服务 | 家在越秀 | 读者园地 | 艺术天地 | 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