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家在越秀-信息港 |
50年前车夫免费给它当“医托” |
当年政府拨款300元、医生们从自己家里搬来设备建起来的越秀区正骨医院,昨天迎来了50岁华诞。记者昨天采访获悉,身为中南地区的首家正骨医院,该院目前日门诊量高达1500人,深受广州“草根”阶层拥戴,由于场地局限,看病排队已成常态,亟待扩容。 建院:300元拨款13名医生 昨日,越秀区正骨医院副院长郑永华给记者找出了一份老报纸——50年前的一篇报道记载了医院的诞生历史:作为中南地区首家正骨医院,创办之初仅有13名医生,政府医疗部门拨款总额也仅有300元。“据前辈们回忆,医院的场地是租来的,医生们自己从家里搬来桌椅等设备,医院才从艰苦环境下开业的。” 20世纪60年代正骨医院面对的多是从事体力活的骨科创伤病人,也因此深受广州“草根”阶层的钟爱。“当年在广州黄包车是一种很普遍的交通工具,车夫因为劳累经常过来看病,渐渐地他们成了医院的活广告。当有人问哪里看骨病时,他们就把病人全都拉过来。” “草根”医院技术不“草根” 郑永华介绍,经过50年的发展,医院数易其址,目前已拥有1500多人次日门诊量,“这在全国区一级专科医院中仍是很少见的。”记者看到,医院大堂内人头攒动,挂号、交费处病人均需排队。 据介绍,医院目前有在职员工300多名,医生1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占了1/4,中级职称过半,“我们面向草根阶层,但我们的技术实力并不‘草根’。” “现在手术量很大,医院仅有4间手术室,一天有20多台手术,医生为了排手术,经常做到晚上九十点钟。”郑永华说,由于位于老城区,医院用地局限,10多年前就有扩容计划,最初想在海珠区建分院,后因区域限制未能实现,现在扩容需求越来越强烈。 |
![]() |
首 页 | 关于越图 | 本馆动态 | 服务指南 | 网上服务 | 家在越秀 | 读者园地 | 艺术天地 | 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