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美国“大土耳其”号驶向广州 讲座时间:5月26日(星期六)上午10:00
主办单位:广州市社科联
承办单位:越秀区图书馆、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
讲座地点:越秀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
主讲嘉宾:王 睿(广州市十三行研究基地暨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副教授)
1786年赴粤的“大土耳其”号,是继美国“中国皇后”号来华的第三艘商船。“大土耳其”号来华并非预期的计划,而是在"中国皇后"号的激发以及英国钳制贸易的格局下,美国海商由好望角向印度及东南亚转向促成的贸易事件。

船只之于海洋,恰如骆驼之于沙漠。由海路开启的早期中美关系,自不应忽略往来其间的贸易商船。18 世纪晚期, 随着北美大陆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中国与美洲的交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新生的美国羽翼未丰,却雄心勃勃,在独立后第二年即派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从此开辟了中美之间直接通商的历史。除“中国皇后”号外,尚有数十艘商船亟待研究,1786 年自美赴粤的“大土耳其”号 ( Grand Turk) 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这些商船的意义在于,通过挖掘船只背后蕴藏的丰富史实,能将仅具统计意义的船只数量鲜活化,从而为飘忽浩淼的海上丝路史提供系统完整的文献依据。与此同时,还能消除后起之帝国主义侵华思维模式对早期中美交往研究中“一刀切”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弥补 1784 年至 1844 年间中美关系研究的不足。
“大土耳其”号航海日志清晰记录了此次赴粤行程:1786 年 3 月 17 日从好望角驶出, 4 月 22 日抵达法国小岛 ( 毛里求斯) ; 7 月 1 日从法国小岛开出, 9 月抵达广州。
当时,老德比任命伊比尼泽·韦斯特为船长,威廉·范斯为货物管理员。商船停驻广州期间,曾与十三行行商——隆和行的行商杨岑龚签订贸易合同。
购货清单显示,“大土耳其”号此行收获颇丰: 船货总量 80% 的各式中国茶叶中,武夷茶就占了75% ,价值 17510 美元; 此外,中国陶瓷占8.3% ,开普敦采购的牛皮则占 4.5% 。
据历史学家费尔特( Felt) 估计,本次航行收益是它投入资金的两倍多; 而据另一消息称,广州武夷茶的价格为每箱 17 英镑,而在塞勒姆,每箱竟高达 40 英镑。茶叶等级越高,获利自然就越大。

“大土耳其”号来华,虽然没 “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那样重大的意义,但就推进早期中美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而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想听关于“大土耳其”号的故事吗?5月26日周六上午,年轻的王睿副教授将为市民朋友介绍“大土耳其”号来广州贸易的有关史实及其背后蕴藏的历史背景等。
热爱历史、热爱广府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史实情有独钟的你,不可错过本次讲座
讲座主讲嘉宾简介:
王睿,云南楚雄人,祖籍江苏淮阴,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博士毕业,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广州十三行重点研究基地成员。研究方向为中古粟特人、清代十三行,在《历史研究》、《清史研究》、《海洋史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曾获“2013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2014年7月赴美参加塞勒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2016年4月被公派至美国卫斯理安女子学院讲学,颇受美方好评。
(本文文字来源于王睿副教授论文《美国“土耳其号”来华考辨》,特此致谢!未经王睿副教授本人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