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本馆动态-本馆信息
品广州骑楼魅力 赏广府建筑风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沃土,也是今天我们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重要支撑。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广府文化的普及,满足市民朋友了解和探索广州文化的需求,8月11日上午,越秀区图书馆和高剑父纪念馆共同举办了广府学堂巡讲讲座《广州骑楼历史探源》,该讲座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坚教授主讲,吸引了不少广府文化爱好者。

  骑楼建筑是广州近代建筑中极为普遍的建筑,从用途上分,大体上有可分两类:

  一是公共建筑类骑楼。现仍存在的代表性建筑有爱群大厦,虎标万金油公司总部(永安堂)、先施公司、大新公司等等,均为侨资建筑。

  二是民居类骑楼。普遍见于广州各区马路两旁的旧骑楼民居,通常是地下为商铺,楼上为民居如上下九路的骑楼街。当然后来也有改造地下商铺而整栋用来住人的。

  从建筑设计类型上分则有:

  独立式的单体骑楼,民居为多;

  若干单体楼横向合并成一片的,成连体楼。民居类和公共类骑楼建筑都有。

  以楼下一层商铺,楼上两层居住的三段式骑楼民居,最典型多见。    

  王坚主任以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区党委旧址连体式骑楼、西湖路口连体骑楼、越华路的连体式骑楼民居、北京路高第街附近连续单体式风格各异的旧骑楼街等为例,向大家介绍骑楼的各种建筑风格。

  王坚主任还为大家介绍了商业骑楼建筑:1923年由南华有限公司华侨投资开建1927年建成的广州太平南路新亚大酒店,也是一座欧陆风格连体式骑楼,有“南华第一楼"美称是20世纪20年代广州最豪华、最高雅,有客房和中西餐厅的酒店。

  1934年,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岸边的爱群大厦动工,1937年落成开业,它是集美洲华侨资本的物业。有“开广州建筑之新纪元”、“南中国建筑之冠”盛誉。

  坐落在广州长堤工人铜像雕塑后面的永安堂大楼,也是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骑楼建筑,其三面的骑楼回廊空间体现了设计师的一种人文关怀情怀。它是爱国商人、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侨领胡文虎30年代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的场所,它楼顶设有大钟,是民国时仅次于爱群大厦的广州第二高楼。

  骑楼民居的本土化改造在窗的设计,因为岭南纬度比南欧低,冬天没南欧寒冷,湿热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设计上体现了岭南本土居民的要求和适应本地气候的地域风格——连排大面积的窗,便于通风纳凉,同时又能避免潮湿发霉。

  广州骑楼民居建筑样式来源于欧洲,参照邻近的香港、澳门,部分经过本土化改造。在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在中世纪后即公元16世纪以来,因海洋贸易兴盛,导致港口城市出现贸易广场,也就是面积较大的交易市场,于是在广场周边,相应地产生了宜商宜居的骑楼民居,这类骑楼建筑样式,也见于我国近代以来(1840年)的澳门与香港,与广州所见的大体相同。骑楼民居在广州的广泛出现,王坚主任认为是直接移植外来骑楼建筑文化的结果,这有三种情况:

  一、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如大元帅府属骑楼式建筑,由外国建筑设计师帕内设计);

  二、华侨、香港、澳门亲属带回来的西方骑楼建筑设计;

  三、广州本地居民请本地建筑师自行仿造、改造设计,甚至自行设计的骑楼民居。

  王坚主任介绍,香港骑楼建筑在近代鸦片战争打败了清朝军队后,强行租借了香港,开启了西方式近代化城市建设,尤其是中环、半山一带商业区,官员富商聚居地段,建筑一式都是欧陆情调,异国色彩,1864年后兴建了自来水管和煤气灯照明,成为西方城市建设在广州附近的一个典范。当时广州省城与香港、澳门往来坐轮船即可,“有钱楼上楼 冇钱地下踎”既指广州的茶楼,也指住有2楼、3楼的骑楼。与当时广州瓦面屋顶的砖木旧民居相比,西式骑楼功能上商业与民居合一,建筑上有天台,有自来水管和污水排水瓦管,甚至后来火力发电厂兴建后,接入电灯等,成为当时广州高端民居的样板。

  20世纪20年代初广州拆城墙开马路,仿效香港和欧洲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规定了马路两旁买了地块的居民必须自建骑楼,这也是今天我们还看到的单体式骑楼旧民居互相挨着,却是高矮不等,风格各异面貌。稍晚,出现较大体量的连体式骑楼(多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后)则可能是市政规划建筑产物或公司机构置地自建的产物了。因此,广州早年的骑楼建筑是西方欧陆建筑文化的引进,是有着悠久通贸易商口岸历史的广州的开放、包容城市性格的体现。

  王坚主任认为,从东西方建筑形式的相似或趋同来看,无论空间相隔多么遥远,都无法隔断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和影响的可能性。开放与包容,使得东西方不同文化在兼容中发展成为可能。若受到隔绝局限,长时间孤立、封闭的社会,会停滞不前,甚至趋向衰微。澳大利亚中部土著居民,至今仍未完全脱离石器时代的部落狩猎文化,就是一个例子。

  在欧洲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的骑楼之前身,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方便市场贸易的柱廊公共建筑。骑楼的特点是楼上跨骑于楼下退让出来的虚空空间,让人们有一个挡雨遮阳的公共通道,而要实现这个建筑结构,就得有柱!最终,王坚主任将骑楼最具特色的元素集中到“柱”上,唯有“柱”,骑楼才有可能“骑”在临马路的人行道上。那么“柱”的更早来源在哪里?在欧洲的神庙、教堂、市场的柱廊,然而,比这些更早的却在公元前数百年前古埃及体量庞大的神庙的巨柱。

  王坚主任介绍,欧洲南部等沿海耕地面积有限的国家,海洋贸易的发展,导致集市繁荣,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意大利启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几个世纪以来,受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艺术潮流推动,尤其是其中重要的柱、柱廊被吸收到城市化的民居建筑之中。随后,欧洲南部、西部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一些国家,因为海洋贸易和产业革命,加速了海洋贸易的市场繁荣和集市形成,出现了一种称为“广场”的城市建设规划,广场中心是大片空地,便于人群聚集;四周建筑除了路口之外,多数是连成一体、可以自由步行的敞开式柱廊(或叫敞廊)、回廊建筑。

  那个时代,海洋贸易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因集市贸易的蓬勃频繁,而产生商住同一处的客观需要,又因为广场集市聚为一处,成行成市便于贸易经营的驱使,使西方建筑师灵机一动,将两层敞廊建筑略一改动,封闭起通透的第二层用于住人,居住空间甚至增加至三层,地下首层用于公共人行通道和商业经营,于是宜商宜居的新型城市建筑——骑楼诞生,适应广场集市商业贸易应运而生了,而文艺复兴时期普遍的三层“三层式”骑楼成为典型(后来广州的骑楼也大量仿效了这种式样)。

  最后,王坚主任和大家分享了广州骑楼民居建筑带给我们的启示:

  20世纪初,在广州拆城墙建马路的同时,骑楼因为本地适用而被民众选用,井喷式地大量涌现,构成了近代广州城市的特色面貌。幸得广州历史上长期为海外贸易通商口岸,邻近香港、澳门,华侨众多,得全国风气之先,福建、厦门、台湾等省份也有骑楼,也与有华侨或者有移居香港、澳门或海外的本地人有关。

  规模最大的广州城市骑楼建筑,是城市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它不仅解释着历史和当下,对未来也有深远影响和帮助。城市不单是一个生活空间,也是一个立体的、活的历史人文教育空间,这是很应该受到尊重的。

  王坚主任的分享非常精彩,总有读者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知识分享。

  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读者仍然沉浸在其中不肯离开,他们留在讲堂里互相讨论着自己所知道的骑楼知识,偶尔还默契地笑了起来。

  讲座期间,越图工作人员还给在现场给参加活动的读者提供了免押金办证服务,许多读者纷纷现场办证,持证的读者参加越图开展的活动会更便利哦!

  王坚主任的讲座流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深情的文化担当,堪称一场广州骑楼文化盛宴,让大家非常感动。通过本次讲座,读者们系统了解了广州骑楼建筑风格特点、骑楼和商业发展的关系、骑楼建筑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源流,也进一步增进了大家对广州传统建筑的了解与热爱。




首    页 | 关于越图 | 本馆动态 | 服务指南 | 网上服务 | 家在越秀 | 读者园地 | 艺术天地
本站访问人数: 
© 2010-2015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推荐分辨率1024X768px,使用FlashPlayer12.0播放器
联系地址:广州市署前路8号 联系电话:(020)8767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