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广为人知”社科学堂丨让非遗榄雕“活”起来
 

 

花城新闻2024-11-09 15:32:26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篇收录在初中课本中的《核舟记》出自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学洢之手,详细描述了明代工匠王叔远用橄榄核创作的“苏东坡游赤壁”榄雕作品。因为是古文,而且没有实物配图,读者脑海中对于作品的认知就会显得十分抽象。有这么一位“80后”小伙,凭借精湛的技艺再现了《核舟记》里的描述,他就是出生在榄雕世家的广州榄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曾宪鹏。

 

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为人知”社科学堂文史讲座之广府新语(102期)讲座,10月27日在越秀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办。曾宪鹏讲述了自己让广州榄雕“活”起来的创作故事,吸引众多热爱广州非遗的市民和青少年前来,一览广州榄雕风采。

以刀为笔 巧夺天工

“我从小就在父亲做榄雕的工作台旁长大”,曾宪鹏介绍说,他是地道的广州人,父亲曾昭鸿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核雕(广州榄雕)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对于榄雕似乎有着天然的喜爱,中学时师从父亲学习榄雕技艺,至今已经在榄雕艺术道路上走过近三十个春秋,并且走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创作之路。

 

在父亲身上,曾宪鹏学到了坚持与匠心。“榄雕不仅是用手去做,还要用心去做,择一事终一生。”在这个呼唤匠人归来的时代,曾宪鹏认为,不管是非遗还是传统技艺的传承,都需要工匠精神。

 

在他的理解里,工匠精神首先就是埋头苦干,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曾宪鹏的专注与执着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获得众多奖项,作品也多次被各级艺术馆收藏,其中《七郎八虎镇三关》获得首届广东省非遗创意大赛金奖,代表作《中华乐韵》《金玉满堂》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守正创新 传承非遗

榄雕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宝藏,如何在守住“宝藏”的同时与时俱进,是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曾宪鹏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光传统技艺还不够,要对传统改进优化,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广州榄雕,曾宪鹏编著、出版了书籍《广州榄雕》《榄雕》,弥补了广州榄雕在资料记录、技艺教材等方面的缺失。

 

他还在广州榄雕传承基地设立专门的榄雕传承、研学场所,通过开设榄雕传承班、“非遗进校园”活动、讲座等形式,先后培养学生数百人。近年还组建了榄雕传承师资团队,分别在全市近10所中小学开设榄雕固定课程,传授广州榄雕技艺。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进非遗世界,曾宪鹏对榄雕的工具与教材进行了改良,原本需要三年才能上手的榄雕技艺,如今普通人只要10节课就能掌握要领。曾宪鹏认为,不管是多么优秀的文化,都需要人去传承,“传统文化和技艺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节点,如果节点消失了,河流就会出现断层。当断层出现后,再想接上可能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接上了,其中的一些精华也可能会失传。”曾宪鹏说。

跨界融合 活化非遗

作为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曾宪鹏特别注重对榄雕技艺进行升华,提出了“榄有文化”的概念,期望将乌榄通过跨界融合、横向开发等方式进行活化利用,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

 

曾宪鹏开拓了“榄文化”系列产品,包括榄肉粽子、榄仁月饼、榄香皂、榄香薰等产品,并将年轻人喜爱的动漫等元素与榄雕结合,开发出诸如耳坠、项链、U盘等实用型创新工艺品,让人们能更容易接受榄雕。

如今的广州榄雕既是手工艺,更是艺术,是技艺传承的审美寄托。曾宪鹏表示,将在青年群体中加强传播榄雕文化,在青年心中树立工匠精神,教会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要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