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图书馆
读懂非遗的文化味和烟火气——非遗展映月第三周绽放如诗

非遗是先人绣在岁月绸缎上的暗纹,是祖先留给大地的指纹。那些口耳相传的民谣里,藏着整个民族的童年呓语;匠人指尖跳动的纹样,是穿越千年的密码本。当我们拾起一片青瓷的月光,就接住了唐宋递来的茶盏;当山歌掠过梯田的曲线,便听见了先民与自然的对答……

2025年6月28日至29日,在越秀区图书馆这座知识的殿堂里,第七届非遗记录成果展映月第三周活动如约绽放。光影流转间,一卷卷非遗影像如诗如画地铺展开来,带领小朋友和家长穿越千年的文化长廊,触摸中华文明的脉动,让每一帧画面都化作连接古今的文化信笺。

山东海阳大秧歌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繁复多变的阵式,特别是“乐大夫”角色蕴含的古风遗韵,展现了胶东人民坚韧的生命力与深厚的仪式感。山东茂腔则以独特的“打冒”唱法和质朴动人的“本肘鼓”声腔,诉说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情怀,尽显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

传统技艺在匠人手中焕发光彩。潍坊风筝从选材扎骨到工笔重彩,再到科学调校,完美诠释了“鸢都”匠人追求卓越的智慧与艺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则通过熔银、锻打、拉丝、编结、錾刻等繁复工序,将“无银无花不成姑娘”的民族审美符号锻造得璀璨夺目。

太极拳纪录片追溯至陈家沟,阐释了其刚柔相济的缠丝劲、动静相生的拳理哲学以及深厚的养生智慧,清晰勾勒出中华武术的精髓与境界。都镇湾故事通过土家族故事家的深情讲述,让根植于清江流域、充满奇幻色彩与生活智慧的口头叙事传统在银幕上鲜活再现。

传统音乐奏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密码。土家族打溜子以锣、钹、马锣的精妙配合,“挤钹”、“闷锣”等独特技法,演绎出土家儿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多彩的精神世界。十番音乐则以“星”、“罉”为核心,融合多种丝竹与打击乐器,奏响了岭南水乡的独特韵律,在民俗庆典中传承着热闹与底蕴。

光影流转间,非遗展映如夏天的热风般唤醒了文化记忆。市民、儿童与非遗爱好者们不约而同地驻足,在银幕的光晕中邂逅那些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技艺与故事。有人为匠人指尖的绝技屏息凝神,有人因传承者日复一日的执着而感动。当展映结束,那些关于“活着的遗产”的讨论如星火般在观众间传递——原来,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脉动。当图书馆、非遗、现代传播手段相遇,文化认同的种子便悄然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下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