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笔为针,丹青作线,春花飞上银瓷面!

  20211023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府新语系列讲座(第63期)之《广彩的历史辉煌与新时代创新》在新花城APP与大家见面了,本期讲座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广东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何丽芬老师主讲。

  

ef66e045b43651a34a8dd33f9fd5805

何丽芬老师

 

广彩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特征

  相信看了本期讲座的朋友们都知道,广彩行内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关于祖师爷的传说——江西人杨快和曹锟在广州向外国商人销售彩绘瓷器的故事,这便是广彩业的诞生由来。但何丽芬老师又向我们介绍,其实在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广彩瓷器应与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和粉彩等瓷器差别不大,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故难以同其他品类的彩瓷区别开来。这正是广彩发展前期的“创烧阶段”。直到乾隆、嘉庆时期,也就是广彩特色的“形成阶段”,广彩瓷已显现出特有的风格,并得到社会上的承认。

 

清嘉庆时期婴戏图

  在清代后期的道光至光绪时期,广彩工艺达到了最为繁盛的阶段。它既传承了传统的工艺,亦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热烈清新、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的“织金彩瓷”。这时的颜料已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使彩绘更加丰富艳丽。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由于一些知识分子和画家参与,使广彩瓷画有了创新之作,并出现了新彩绘组织,如“广东博物商会”、“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等铭款,都有作品传世。广东博物馆商会是清末知名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和陈树人等创办的。

 

文人、画家参与的作品——清末·广彩人物纹盘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不少广彩艺人流落香港、澳门,广州的彩瓷生产已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从港、澳回穗参加祖国建设的广彩技术人员和内地的技术人员一共六十余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广彩加工厂”,后又改为“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初期生产仍以传统花样为主,产品全部出口外销。

  广彩瓷器的工艺特色

  从康熙年间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广彩历经了30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烧制、装饰等工艺上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为广彩的行家,何丽芬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其中一些细节和特点。

  在烧制方面,广彩一向以景德镇生产的素白瓷为胎,在广州加以彩绘,然后入炉烘烤而成,属于二次烧成。炉温一般控制在800℃左右,炉温适当则产品色彩艳丽、明亮,否则会发乌不鲜亮,容易变色。

 

清道光·广彩豆青地开窗清装人物纹龙耳盘口瓶

  在装饰题材方面,广彩的装饰题材十分广泛,不拘一格,除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常见的中国传统题材以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多融合外商的要求,以西方人物故事、风景图案、外国商标及纪念性纹样等较为常见,有些产品是完全按照外商提供的图样生产的,这是广彩瓷器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装饰手法上,除吸收我国五彩、珐琅彩、粉彩等艺术精华外,多仿照西方的艺术形式,大胆吸收西方的绘画技法。艺人们根据不同器型采取不同的布局装饰,常见的有满地开光、金地开光、通连式等等,然后将主题内容安置在中心,主次分明,互相衬托。

  而广彩所使用的彩绘颜料,除部分来自景德镇外,大部分颜料是广州自制或改配的。如水青、西红、干大红、乌金等,颜料用法也有属于广彩的印记。

  “广彩”瓷器是中西方文化、贸易往来的产物,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西方的色彩审美、装饰题材、绘画技法、生活习惯,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广彩的制作工艺流程

  挑选素白瓷胎:广彩瓷器对素白瓷胎要求较高,只有洁白如玉的细白瓷胎作衬托,加彩后才能显示出“万缕金丝织白玉”的广彩风貌。

  设计稿本:这一步最为关键,故多由有经验的老师傅或专业设计人员担当这一重任,根据素瓷的式样或外商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主题纹样和各个部位的花纹设计,使之成为完整的图案,经认可,便可投入生产的设计。

 

设计稿本

  彩绘:设计稿本完成后,就可批量生产。这时,一般艺人就按稿本进行生产。先确定各个纹样在瓷胎上的位置,再行描线。在轮廓内填上各种颜色。其主要画人物的开相(人物的面部五官以及各类花鸟的造型)、挞花(即用笔的轻重点染出花纹的阴阳面,表现出花的形态)、勾线、渲染等都需艺人们手绘。然后再在花纹空隙处积上金彩,这样就使广彩瓷器展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封金、斗彩:这是彩绘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在器口的口岩上涂―圈金色,在器物的把、耳处画上纹饰或金彩,就完成了所有的彩绘任务。

  装炉、烘烤:这是广彩瓷器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很关键的一步,炉的温度至关重要,炉温适当则产品色彩艳丽、明亮,否则会发乌不鲜亮,容易变色。炉温一般要控制在800℃左右,烧炉人员要根据不同产品及炉内结构控制炉温升降,只有很准确的火候和温度,才能烧出合格的广彩产品。

  广彩的发展、创新与传承

  无论是广彩的工艺特色还是工序流程,这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但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广彩要在当今社会继续健康发展下去,创新便成为了不可停止思考的一项课题。何丽芬老师向我们分享她在广彩的发展与创新上的思考,她认为当代广彩必须努力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以更加灵活多变的造型图案,更加丰富的装饰语言,更加多样的现代的题材来传递当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现代艺术的信息,承载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何丽芬老师也在讲座上分享了几件出自她本人之手、极具代表性的创意广彩作品。

  其一是何丽芬老师在2004年创作的作品《三雕一彩一绣耀羊城》,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广彩传统彩绘工艺,以广州著名民间工艺牙雕、木雕、玉雕、广彩、广绣为题材,作品在“三雕”图案中选用了木雕龙、牙雕凤、玉雕狮三种吉祥图案,它代表着人们向往吉祥、如意、安康,广绣采用了广州著名粤剧服装上的刺绣作为“一绣”象征符号。作品最后以广彩传统彩绘工艺为主笔,把整件作品绘制完成。

 

何丽芬老师作品《三雕一彩一绣耀羊城》

  其二是作品《自画工作图》,采用了广彩传统彩绘工艺,现代题材,把何丽芬老师在绘制广彩的工作场景以传神细腻的笔法勾画完成,作品创作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广彩,目睹广彩的制作过程。何丽芬老师还表示,通过不断创作,使她悟出了艺术创作一定要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让这一代工艺美术者所创作的当代作品能给历史留下印记,这也是广彩传承人应肩负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何丽芬老师作品《自画工作图》

  除了发展与创新以外,何丽芬老师还积极投身于广彩工艺的传承。无论是成人培训班、广彩进校园,还是广彩体验课及相关讲座,何丽芬老师一直都亲力亲为,言传身教。由何丽芬老师亲自教导的广彩学徒,如今有的已经成为了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有的正积极投身于广彩工艺传承工作。每当提起这些,何丽芬老师都会感慨道:

  “因为广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瑰宝,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合璧典范。时至今日,广彩巳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作为这一代工艺美术工作者更是任重而道远,必须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这一重任,同时还要重视对年轻一代的人才培养,扩大行业队伍,让广彩发扬光大。”

  传承

何丽芬老师言传身教培养下一代

  本期讲座上,何丽芬老师还展示了不少她所绘制的精美广彩作品,本次回顾未能一一展现给大家。如有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进入直播间重温本次讲座吧。本期广府新语的讲座回顾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