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进行交流、合作的重要海上交通路线。海上丝路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各国文化的传播与沟通。在此背景下,“广彩”瓷器应运而生。广彩瓷色泽鲜艳,图案丰富,工艺细腻,款式有“岁无定样”的特点,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独特的艺术形态。其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特点,也融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倾向,在陶瓷艺术史上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画卷。
1745年1月,闻名世界的瑞典商船“哥德堡1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满载来自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而这里的瓷器,大部分正是广彩。
2019年5月18日,广府新语系列讲座《广彩瓷的历史与传承》在高剑父纪念馆顺利举办,吸引了众多热爱广彩瓷、热爱广府文化的读者。
本次讲座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邀请了广彩传承人许珺茹老师为大家介绍广彩瓷的历史、艺术风格、制作、传承情况等。
广彩瓷也叫广州织金彩瓷,它在中西方贸易交流繁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从三彩、五彩、珐琅彩等各种彩瓷中脱颖而出,流传至今。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这是清朝词人(佚名)赞美广彩的词句。广彩的最大特色正是满地加彩、堆金积玉。
一口通商时期,广彩瓷还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进行瓷器绘画的画师也大部分来自景德镇。当时主要从国外和景德镇运送白瓷器过来加工,为适应外国人的审美需求而模仿西洋画进行彩绘,同时更多色彩也一并流入广州,广彩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刚开始,绘制彩瓷的人不一定是画师,不一定会画画,质量偶有参差。清末民初,宣扬“实业救国”的岭南画派画家纷纷参与广彩瓷的绘制,试图践行“以画救国”,促使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瓷逐渐兴起,风格清新素雅,极具文人气息。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知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等更创办广东博物商会,开设绘画和彩瓷艺术室,进行革命事业的同时兼顾了广彩瓷生产的工作。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令广彩艺术更上一个层次。
广彩瓷制作的工序主要为四步:起草稿、描黑线、填颜色、烧成。许珺茹老师强调道,广彩瓷制作易学难精,做出好的作品需要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
讲座上播放了彩瓷制作的小视频,视频里的两位老师笔法纯熟,制作完成的彩瓷具备了广彩色彩艳丽、构图饱满的特点,瓷器上云舒霞卷的线条、用色,无不透露出老师运斤成风的深厚功力。
广彩的艳丽饱满实际上跟颜料有关。广彩制作主要使用的颜料种类分别为油性颜料和水性颜料两种。颜色则包括亮黑、大红、西红、双黄、大绿、水青、粉绿、鹤膥(cūn)八种。在平时的制作中以暖色调为主(大红、西红、双黄),冷色调为辅(水青),上色后烧成的颜色比刚上色时会更靓丽。
另外广彩瓷也会用金作为颜料,过了几百年也不会褪色。金色一般不与别的颜色共用,是由于烧成后有发黑的现象,但多年来各位老师都努力尝试突破这个难关,创造出不一样的广彩瓷。
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多年来对广彩瓷烧制技艺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很少,技艺的传承成为最迫切解决的难题。虽然有的人放弃了,但也有人还在坚守。
许珺茹老师表示,包括她在内的众多广彩传承人正通过“广彩进校园”的方式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活动,抛开传统师徒相授的模式,以更有趣、更新颖的途径宣传广彩的魅力,从幼儿园到成人都是他们的传承对象,致力于向他们传播广彩的知识,培养对广彩的兴趣,期待为广彩瓷烧制技艺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举手提问,和许珺茹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表现出对广彩瓷的浓厚兴趣。讲座结束后,大家还热情地围着老师请教,有的幼儿园老师还表示将会把学习到的广彩瓷知识运用于幼儿学习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广府工艺的热爱。(撰写黎绮倩)
越秀区图书馆
2019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