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为人知”社科学堂之广府新语(96期)在新花城APP直播,广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曾大兴老师与广州电视台资深记者黎颖,以对谈形式探讨“广府文化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该讲座的线上观看量超过6.7万人次。
“广府”在哪里?
在讲座中,两位嘉宾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广府”?曾大兴教授表示,“广府”既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地理名词。
他介绍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南海郡尉任嚣筑番禺城(今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一带)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广州建城之始。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南海尉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此后成为汉朝重要的藩属国。随着王朝的更迭,南越国逐渐被纳入中央政权管辖之列。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广府”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地理志》一书里,它是初唐时期“广州总管府”和“广州中都督府”的简称。“初唐时‘广府’的版图很大,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区都包括在内。”此后也有人把“广府”理解为明、清时期“广州府”的简称,但曾教授认为虽然明清的“广州府”比现在的广州市面积大很多,但比起初唐时仍然小得多,所以说这种说法不够准确,既缺乏时间意识,也缺乏空间意识。
他认为,今天我们所讲的“广府”,既不是指初唐时期的“广州总管府”和“广州中都督府”,也不是指明、清时期的“广州府”。“广府”一词,不再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被使用,而是作为一个文化地理名词被使用,用来指称广府人、广府话、广府文化等。
广府人和广府文化发源地在哪?
那么广府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曾教授表示,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即秦朝统治岭南(前214年—前204)至南越国(前204年—前111年)时期。据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一书统计,当时驻留岭南的秦军大约10万人,加上“尝逋亡人”(即曾经逃亡过的人),“赘婿”(即入赘妻家的男子),“贾人”(即商人),以及被派到岭南与驻留军人婚配的1.5万名中原女子,总计秦末岭南移民数在12万人左右。此后在赵氏统治岭南的93年间,一直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倡导“汉越杂处”。正是这12万中原移民与粤人的“杂处”,即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各方面与粤人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最早的广府人。“广府人既非单纯的岭南原住民,也非单纯的中原移民,而是岭南原住民与中原移民经过较长时期的相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以广府话(粤语)为母语的一个族群。”
曾教授认为,有广府人而产生了广府文化,因此广府文化的发源也在南越国时期,其发源地则在南越国的国都所在地番禺(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在讲座中,他引经据典,从中原移民路线、汉唐时期行政管辖制度等方面,对有关广府文化发源地在汉代苍梧郡治所广信县(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一带)和韶关南雄珠玑巷的两种说法进行了批驳。
最后,曾大兴教授表示,广府文化蕴含着古老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研究广府文化形成发展的轨迹,深挖其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阐释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广府文化在当代对于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开放包容、勇于创新、勤劳刻苦、坚定执着等优秀品格,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优势。
来源:市社科联科普部、越秀区图书馆
编辑:李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