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越秀文体旅游 2023年10月16日
作为“帆起南越 丝语千年”2023海丝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从考古发现看‘南海I号’与广州的关系”主题讲座于10月15日上午举行越秀区邀请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灶新通过解读“南海I号”船上出水文物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向公众讲述“南海I号”的航行路径并揭秘“南海I号”曾经到过广州、最终从广州港离岸的考古研究过程
本次讲座在
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永安堂)开展
受到广大青少年热烈欢迎
青少年在浓浓的海丝文化氛围中
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思政课
本次活动由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
01
南海I号到过广州
考古过程揭秘
李灶新副院长指出
“南海I号”沉船是迄今为止
考古发现保存最为完整
且年代较早、体量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
船上巨量外销瓷、大量手工艺制品和
日常生活用品及众多金属货币的发现
呈现了南宋时期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南海I号”与广州的渊源
“南海I号”沉没于广州通往南海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以往研究认为,除沉没地点外,“南海I号”与广东没关系,也没有相关的实物证据表明它曾经到过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广州。
近年来,南越王博物院在整理南越国宫署遗址西北部一组宋代建筑基址考古资料时,确认这组建筑为宋代广州公使酒库遗迹,出土的大量戳有“酒墱”“醇酎”“百花春”“清香”等与酒有关的印文、印花酱釉罐,其器型、釉质釉色、胎质胎色、印文印花、制作技法与“南海I号”出水部分酱釉罐高度相似。
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类似罐
在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
香港宋皇台圣山遗址等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标也有发现
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进行考古调查与抢救性发掘,同样采集和清理出与“南海I号”高度一致的印文、印花酱釉罐标本,使研究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经多学科综合研究,最终证实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I号”出土的部分酱釉罐主要产自于南海诸窑,这是用来装酒的酒罐。
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南海I号”装载大量广州公使酒库生产的公使酒和私人酿酒作坊生产的私酒,应是它停靠广州期间,受广州市舶司等地方官府馈赠和贸易所得,为确认其到过广州,最后从广州港离岸出海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
这在“南海I号”的货物构成和贸易航线研究中是一个重大发现,为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广州故事和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据悉,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博物馆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惠州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协办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正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面向公众展出。
这是南越王博物院继2021年举办“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之后的又一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展览将展至2023年11月。
02
永安堂见证爱国华侨
海丝追梦故事
本次讲座所在的永安堂是
“帆起南越 丝语千年”
2023海丝文化节
系列活动的分会场之一
关于永安堂
永安堂建成于1937年,是爱国商人、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侨领胡文虎上世纪30年代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的场所。
在19世纪末的过番大潮中,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乘坐“大鸡眼”船漂洋过海,只身前往缅甸仰光,开起了永安堂中药行。
胡子钦去世后,传承父业的胡文虎高扬永安堂“虎标良药”的旗帜,改良的虎牌商标万金油不仅畅销中国各地,还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东南亚各国。
随着胡氏制药大业的成功,永安堂总行搬迁到新加坡,又搬到香港,分行更是花开祖国多地及东南亚各国重点城市。胡文虎还独资创办了《星岛日报》、英文《虎报》等十多家中、英文报纸,由此而成为世界闻名的报业巨子。
他热心公益,广济博施,抗战时发动和组织侨胞捐款献物、保育儿童、赈济灾民、支援抗战,晚年发起“经建运动”开发桑梓,祖国大陆解放后认购国券、支持新政,贡献巨大。其殷殷爱民之心、拳拳报国之情,令后人难以忘怀。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越秀地处广州中心,海丝文化底蕴深厚、商贸繁华,开设在广州越秀的永安堂,是胡氏制药大业全球发展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见证“海丝”历史的活建筑、讲好“海丝”故事的活教材,在今天依然激励着广大爱国华侨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03
惠泽神州 后继有人
胡文虎先生长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荣誉市民胡仙博士继承和光大其父的事业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独资捐赠成立了“胡文虎基金会”,捐献巨资赞助祖国和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在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云南省、四川省等地兴办了80项社会公益事业,其中资助兴建了31所(栋) 中小学校或教学大楼,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当地人民和政府的称赞。
1995年5月,胡仙博士将家族物业广州“永安堂”(曾是胡文虎经营虎标万金油的总部) 捐赠给广州市政府,作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舍。
2007年,在胡仙博士的倡导下,胡文虎基金会再次慷慨捐资78万元(人民币),建设“广州少年儿童汽车图书馆”。
2014年为配合广州市城市发展需要,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搬迁至中山四路。广州市政府与胡仙博士联系后获得同意,把永安堂交予越秀区运营,将其打造为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04
在三十年代老洋
楼
品一杯手冲咖啡
海珠广场片区汇聚了
众多红色资源和华侨建筑
如广州解放纪念像、海珠桥、小红楼、
中共广州市委(特派员)旧址、
东亚大酒店、爱群大厦、中央银行旧址等
写满时光的故事
其中,永安堂建于20世纪30年代
现在是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也是广州市唯一一个
位于江边的图书馆
这座坐西朝东的洋楼
主体部分高五层
顶部还有美丽古朴的钟楼
为了让老建筑焕发出新活力,经公开挂网招募等程序,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荟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永安堂,在6楼打造“泊咖啡&书店”,并于今日启动试营业,邀请广大市民游客一同前来叹咖啡、品书香、沐江风、享时光。
越秀区引进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图书馆+书店+咖啡”的新型阅读空间,为实现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关于泊咖啡&书店
泊咖啡&书店在内容上和少年儿童图书馆互为补充,书店经营灵活性更高,可以配备一些内容更新颖的少儿图书,其销售情况也能作为图书馆新书采购的一个参考。同时,书店也具备党政读物、文学、心理、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等品类的畅销常销品种。
店内环境温馨而富有格调,区别于一到五楼的图书馆陈列,6楼书店空间会陈列诸如榄核雕、木雕、大漆、檀香扇等非遗文创产品,让空间更灵动,也让读者收获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咖啡已经成为了书店的标配,在这座不一样的建筑里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除了经典的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品种,店里还提供精品手冲咖啡。用最新鲜的定制咖啡豆,经过经验丰富的咖啡师冲泡,力求呈现每一杯咖啡最丰富的风味。
读者可以在这座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洋楼天台,来上一杯手冲咖啡,闻豆香、品风味、赏余韵,看现代广州的车水马龙,感受跨越九十年的人文历史。
面对悠悠珠江水,视野开阔迷人,三两好友,轻谈慢饮,这大概就是时光最美好的样子。这个周日,就带上家人好友打卡珠江边的美丽图书馆吧!
据悉,越秀区图书馆用心打造
公共文化共同体品牌——
阅秀文化联盟
依托越秀区公共文化资源多、机团单位多、学校多的“三多”优势,广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阅读为纽带,链接图书馆、博物馆、红色史迹、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服务的有效盘活和互联互通。
目前,已与红色史迹、群团组织、书店、文化企业、银行、公园、旅游景区、酒店、公交站场等合作,在机制共建、阵地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人才共育等领域开展探索,吸纳各单位多元的资源或服务。
“千年古都商业街区‘粤书吧’系列”案例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粤书吧”建设最佳实践案例,越秀公园粤书吧入选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组委公布的广州首批公共阅读空间试点名录。
图源:广州市越秀公园
建成越读吧·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与越读吧·税阅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
05
170余幅华侨华人书画
正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展出
海丝文化节期间
海珠广场片区活动丰富多彩
“我和祖国有个约会——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
暨穗港澳台·华侨华人书画展”
正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展出
展览共展出170余幅穗港澳台及华侨华人艺术家作品,展期将持续至10月20日。
参展者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广州的知名艺术家,也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华侨华人艺术家。艺术家们用书墨韵香迎国庆、妙笔丹青颂祖国,集中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深情告白、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期待。
广州华侨博物馆由五仙门发电厂改建而成,是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
听讲座、看展览、品咖啡
越秀区2023年海丝文化节期间
海珠广场片区欢迎您前来打卡!
来源:越秀区文广旅体局、区图书馆、广州越秀发布摄影:胡强明
编辑:李昕
责编:谭莎
编审: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