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新快网 2023年10月16日
新快报讯 作为“帆起南越 丝语千年”2023海丝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10月15日,越秀区邀请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灶新通过解读“南海I号”船上出水文物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向公众讲述“南海I号”的航行路径,并揭秘“南海I号”曾经到过广州、最终从广州港离岸的考古研究过程,本次讲座在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受到广大青少年热烈欢迎。青少年在浓浓的海丝文化氛围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思政课。本次活动由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
李灶新讲述“南海l号”考古成果,证明它曾来过广州。
“南海I号”出水的美酒来自广州
李灶新副院长指出,“南海I号”沉船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保存最为完整,且年代较早、体量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巨量外销瓷、大量手工艺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众多金属货币的发现,呈现了南宋时期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南海1号”沉没于广州通往南海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以往研究认为,除沉没地点外,“南海I号”与广东没关系,也没有相关的实物证据表明它曾经到过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广州。
近年来,南越王博物院在整理南越国宫署遗址西北部一组宋代建筑基址考古资料时,确认这组建筑为宋代广州公使酒库遗迹,出土的大量戳有“酒墱”“醇酎”“百花春”“清香”等与酒有关的印文、印花酱釉罐,其器型、釉质釉色、胎质胎色、印文印花、制作技法与“南海I号”出水部分酱釉罐高度相似。类似罐在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香港宋皇台圣山遗址等粤港澳大湾区也有发现。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进行考古调查与抢救性发掘,同样采集和清理出与“南海I号”高度一致的印文、印花酱釉罐标本,使研究取得了关键性进展。经多学科综合研究,最终证实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I号”出土的部分酱釉罐主要产自于南海诸窑,这是用来装酒的酒罐。
“南海I号”装载大量广州公使酒库生产的公使酒和私人酿酒作坊生产的私酒,应是它停靠广州期间,受到广州市舶司等地方官府热情接待馈赠和贸易所得,为确认其到过广州,最后从广州港离岸出海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 这在“南海I号”的货物构成和贸易航线研究中是一个重大发现,为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广州故事和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南海1号”上的大批文物。
文物是最好的史证。
据悉,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博物馆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惠州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协办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正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面向公众展出。这是南越王博物院继2021年举办“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之后的又一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展览将展至2023年11月。
“从广州出发”海丝展正在南越王博物院举行。
永安堂见证爱国华侨海丝追梦故事
本次讲座所在的永安堂是“帆起南越 丝语千年”2023海丝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分会场之一。永安堂建成于1937年,是爱国商人、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侨领胡文虎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的场所。
广州永安堂是见证“海丝”历史的活建筑。
在19世纪末的过番大潮中,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乘坐“大鸡眼”船漂洋过海,只身前往缅甸仰光,开起了永安堂中药行。胡子钦去世后,传承父业的胡文虎高扬永安堂“虎标良药”的旗帜,改良的虎牌商标万金油不仅畅销中国各地,还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东南亚各国等。
随着胡氏制药大业的成功,永安堂总行搬迁到新加坡,又搬到香港,分行更是花开祖国多地及东南亚各国重点城市。胡文虎还独资创办了《星岛日报》、英文《虎报》等十多家中、英文报纸,由此而成为世界闻名的报业巨子。他热心公益,广济博施,抗战时发动和组织侨胞捐款献物、保育儿童、赈济灾民、支援抗战,晚年发起“经建运动”开发桑梓,祖国大陆解放后认购国券、支持新政,贡献巨大。其殷殷爱民之心、拳拳报国之情,令后人难以忘怀。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越秀地处广州中心,海丝文化底蕴深厚、商贸繁华,开设在广州越秀的永安堂,是胡氏制药大业全球发展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见证“海丝”历史的活建筑、讲好“海丝”故事的活教材,在今天依然激励着广大爱国华侨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海丝文化闪烁着教育之光
参加活动的有一群广州市真光学校学生,他们认真地听课、做笔记,踊跃地发言。
据了解,1872年,美国人那夏理在广州沙基金利埠(现六二三路容安街)创办真光书院,迄今已发展成穗港两地一共七所真光,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大马路上的广州市真光学校,便是其中一所。学校下设小学部与初中部,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践行“德爱行美 为世之光”办学理念,开展“世之光教育”,打造学校“世之光文化特色”。
广州市真光学校陈泽宇同学认为,听讲座+观展览是很生动的历史思政课。“比如我们历史课上学到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以及历史事件,我能更加深刻理解这些韵味,并且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作为一名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与传播者,受益匪浅。”
广州市真光学校的历史老师涂瑞霞也谈到了海丝文化助力素质教育的意义:“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开始。正是因为有了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才有近代中西教育文化碰撞的一个小结晶,正如真光学校的创办历史。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陈述海丝文化的大背景,让学生对海丝的由来有一个正确科学、大方向的了解。同时,我们利用学校处在珠江长堤边上的地缘优势,培养学生关注学校历史文化、关注乡土文化,了解广州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细节化、情境化的历史,建立放眼世界,心怀全球的格局。”
广州市真光学校的学生正在认真听讲座。
越秀区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肖艳红也介绍道:海丝文化节让读者拓宽了阅读的渠道,更好地读在当下,读在当地,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身在哪里?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能理解广州理解广州人。走读广州,从海丝文化开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责编:李佳文
校对:任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