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山区红色革命画卷——《山乡风云录》阅读分享会举办
  

来源:南国文艺 2023年11月3日

  10月31日,广州市文联2023年“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第五场活动在越秀区图书馆举办。本场活动邀请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高旭,以“华南山区红色革命画卷”为题,与文学爱好者、市民朋友分享吴有恒的人生故事及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的阅读体会,品读红色文学经典,感受岭南艺术魅力。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联、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作家协会承办,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珠江文学创作基地、越秀区文联、越秀区图书馆、越秀区作家协会协办。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吴琪主持。

   

  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及其被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为何能成为经典?当代作家如何书写广东红色故事,体现岭南特色?活动开始,来自越秀区曲艺家协会的三位粤剧演员,以折子戏形式为读者表演了《山乡风云》中的经典片段,生动感人的表演,将现场观众带入《山乡风云录》的文学世界。现场,高旭从《山乡风云录》的创作、华南地区革命与生活图景、文学文本的舞台传播以及重温红色革命经典四个角度对《山乡风云录》进行了解读。

   

  “吴有恒的一生精彩而丰富。解放前,当过工人、教师、地下党员,参加抗日站争、解放战争。解放后,做过地方行政领导干部、纸厂厂长、专业作家、编剧、总编辑等,多重身份和多样经历,给予他充沛的创作能量。”《山乡风云录》写于1962年,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华南那横山区一支游击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长的故事,全面反映了广东地区的革命武装斗争经验。“他写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他身边人的经历,作为一种历史文本的见证,向我们反映了那个时代鲜活的南方革命斗争场景。”

   

  高旭认为,《山乡风云录》成功塑造了一批广东革命儿女的群体形象,涉及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形象勾勒出战争生活的场面和风貌,表现了华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方方面面。此外,小说还穿插了许多岭南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以及丰富的民间资源与方言土语,使得小说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1964年,小说被改编为粤剧《山乡风云》,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领衔主演,在中南五省会演中大获成功。1965年,粤剧《山乡风云》演出团进京公演10多场,场场爆满,因而被人们誉为粤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享有“北看《红灯记》,南看《山乡风云》”的盛誉。“粤剧《山乡风云》把小说中的生活场景搬上舞台,给观众直接的视觉体验,也通过演员们的唱词和表演动作,把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山乡风云录》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不仅描写了弥漫硝烟的战争场景和慷慨悲壮的生死离别,也对淳朴美好的乡风民俗、绚丽多彩的南国风光进行了书写,体现出鲜明的岭南气质和岭南风格。”高旭认为,红色经典是连接革命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精神纽带,彰显了中国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宝贵财富。

   

  活动最后,高旭就新时期红色文学创作、当代作家如何更好地挖掘书写广东红色故事、岭南本土文化传播等话题与现场的文学爱好者进行了交流探讨。

   

  吴有恒之孙吴兴国先生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表示,“很高兴看到今天大家依然在阅读、讲述《山乡风云录》,爷爷吴有恒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无论身处顺境逆境,始终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将红色革命精神内化成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希望有更多的年轻读者阅读《山乡风云录》,深入了解广东的革命历史,将这种革命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