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在梅花村分馆举办了“广府学堂妇女节专场家庭教育讲座——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由国家认证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姚璇老师为大家普及关于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正确方法,解答广大家长育儿路上的困惑。
姚老师先带着大家一起做一个暖场小游戏, 接下来,姚老师给大家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个普通女孩子,她的梦想是能够建一所酒店,所以,她出国学习了酒店管理。
第二个故事:一个家境富裕的男孩子,从小衣食无忧,却没有动力学习,最后只能用钱找最好的老师对他速成教学。
姚老师告诉大家:青春期没有内驱力的孩子,旁人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办法激发他前进的。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人的行为常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好奇、好胜、合群。”而孩子天生就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就丧失了内驱力呢?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呢?
读懂姚老师的六层宝塔至关重要。宝塔分为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与上三层(价值、身份、使命),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处于下三层,能突破到上三层的人屈指可数,这是因为他们较易被下三层约束,没有看到上三层中的第一个:“价值”,所以迟迟无法“通关”。只有家长不短视,不被当下焦虑浮躁、功利的环境影响,不是仅仅着眼于行为的矫正和塑造、技巧与能力的培养,更能够看出事物的真正的内在和深远的价值,对孩子作出正确的引导,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塑造孩子的灵魂,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更大更高的使命。
姚老师提到,家长平时和孩子的对话里不自觉就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一个身份,但这个身份往往是负面的。例如,孩子见人不叫,你会说:“你怎么不叫人,这么不礼貌!”那一刻他就被定义成“不讲礼貌的人”;当孩子不想写作业,你会说:“不想写作业的话,不想学就不要学了,以后你也做不了什么大事!”那他就被定义成一个“做不了大事的人”。实际上,只要换一种表达方式,就能把负面转化成积极。当孩子见人不叫,你可以说:“你怎么不叫人呢,你其实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对不对?”;当孩子不想写作业,你可以说:“你本来是个按时做作业的孩子,为什么今天不想做呢?是不是有不开心的事呢?”这样的表达里,充满了爱与温柔,充满了关心,充满了理解,孩子会很容易接受的。
第二个体验活动是木乃伊,跟着老师提出的口令做出相应的举动。当老师说“不要坐着,不要站着,不要看我”的时候,大部分的人表现得犹豫、被动。这就如同平时,当孩子丧失驱动力的时候,家长一味的责骂他们,总是说“不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却没有教给他们具体方法,使得他们很迷茫。家长要做的是在沟通之前要确保自己比较冷静,保持理智,然后启发孩子找到目标和价值感,向他们提问题,引导他们说出他们的疑惑和想法。
接下来,姚老师邀请了六位家长上台,其中一位扮演“孩子”的角色,其他五位扮演“家长”。老师开始叙述孩子的一天:
早上,妈妈着急出门,催促孩子起床:“快起床,还不睁开眼睛,你的眼睛呢,就用来玩游戏了吧!”于是,“孩子”的眼睛被丝巾蒙住了。
上学的路上,“孩子”跟妈妈说学校发生了有趣的事情,想跟妈妈分享,妈妈说:“我很赶时间,有什么今晚再说。”于是,“孩子”的嘴巴被封住了。
“孩子”要放学了,期盼着爸爸妈妈来接她,想跟爸爸妈妈说好多话,分享好多事情,最后来的却是奶奶。
回家的路上,“孩子”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扶一下经过的桥,抚摸一下落叶,奶奶却制止了他,说:“手不要乱摸,很脏的,你的手只能用来写作业!”。“孩子”的双手被绑住了。
尔后他看到了一旁玩耍的小孩子们,也跟着跑起来,又被奶奶训斥了:“不要跑,你摔倒了怎么办,到时候你妈又说我照顾不好你!”最后,“孩子”的双脚也被绑住了。
回到了家,“孩子”还在期盼着等爸爸妈妈回来,跟他们聊天,一直到很晚,他睡着了,爸爸妈妈都还没回到家。等他上大学了,又受到了妈妈的责怪:“怎么还不找工作,怎么还不找女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妈妈怎么教你的,你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时我们在场的所有人,看到的这个“孩子”,是被蒙住了双眼、嘴巴,绑住了手脚的样子,他不能看、不能说、不能摸、不能走。此时现场有几位读者已经红了眼睛,是感同身受呢,还是被这个“孩子”触动了呢?父母总是问孩子怎么了,却很少反过来问问自己,是什么让孩子变成这样,是谁,一手造成的。
讲座到了尾声,姚老师带着家长们朗读了一段话:“今天开始,我会带着爱、带着自信,全心地去爱我的孩子,过去的已经过去,从现在开始,我的孩子就会拥有一个更好的爸爸/妈妈。”
家长们一致表示这次讲座对内心触动很大,以后不仅要耐心教育孩子,也要每天反思自己,怎么做一个好家长。
摘自:广东图书馆园地P17-18 201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