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新语(第104期):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李红波讲述纪念堂之美

2024年12月22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为人知”社科学堂文史讲座之广府新语(104期)讲座《从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在越秀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顺利举办。讲座由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主任李红波主讲,吸引众多热爱广州文化的市民、青少年参加,共赏中轴线之美、纪念堂之韵。

李红波主任介绍,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北京中轴线遥相呼应,2200多年来,广州在云山珠水间形成了三条南北向的城市轴线——古代中轴、近代中轴和新中轴。三轴穿梭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并行在千年古城之中,凝聚起新时代的力量,展现了广州底蕴深厚又朝气蓬勃的精气神。其中,近代城市中轴线山水相连,约8公里,连接着广州的近现代政治文化中心,串起了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人民公园、海珠广场等地标。

 

 

(图片来源:广州中山纪念堂官网)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南麓,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上,总占地6.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含四周平台),堂高48.63米,南北纵深72.65米,建堂之初,可容纳5000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和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近代地标性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有机结合的典范,其内部采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形成大跨度的空间,气势恢宏,富丽堂皇。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以其庄严固丽而暗合孙中山先生的精神风范,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和技术美,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

  

 

 

“广州市档案馆收藏了中山纪念堂设计图纸400余份,纪念碑设计图纸30余份,包括了蓝图、布底图及蜡纸图等类型。这些图纸几经波折,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广州市档案馆收藏。目前,这批珍贵罕见的图纸正在中山纪念堂部分展出。”李红波主任说。

据李红波主任介绍,1926年2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刊载了《悬赏征求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的公告。1926年9月2日,《广州民国日报》揭晓了《总理纪念堂图案之结果》:第一名为吕彦直,第二名为杨锡宗,第三名为范文照。

组委会对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堂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吕君图案,纯中国建筑式,能保存中国的美术最为特色”。1926年11月3日,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及纪念碑筹备委员会与吕彦直建筑师正式签订了合同。至此,吕彦直正式成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设计者。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工程从1928年3月22日开始动工,至1931年10月10日主体建筑落成。

要建造一座能容纳5000人聚会的特大空间与体量的中山纪念堂,仅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木结构是不可能的。吕彦直的设计团队大胆地采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中山纪念堂大空间的主体结构,使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纪念堂变得坚如磐石。

中山纪念堂建造时,用材十分讲究,精选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使用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与工艺,以达到坚固永久的目的。比如,大堂门窗所用柚木从新加坡进口;堂内平顶及墙面的吸音纸板从美国进口;大堂建筑所用钢材由上海慎昌洋行从美国进口;屋顶采光玻璃由上海亚细亚玻璃公司从德国进口;纪念堂最高处宝顶为法国产金色马赛克砖镶砌等。

  

 

 

设计师舍弃中国传统式屋顶的构筑方式,采用西式先进的钢结构构筑形式,以钢桁架结构获得大跨度的屋面。在承重柱的支撑下,利用型钢构筑屋架,逐层上举,至八角攒尖顶形成20米高的屋架,建起跨度超过40米的屋面,为近代中国观演集会建筑跨度之最,是广州地区运用多种结构于一体的近现代先进施工技术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

  

 

 

 

 

(图片来源:广州中山纪念堂官网)

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建成之初,就备受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的瞩目和尊崇。1945年9月16日,广东侵华日军签字投降仪式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纪念堂成为接待国内外领导人、召开党政会议和举行大型集会的重要场所。如今,广州中山纪念堂集纪念、旅游、会议和演出为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广州的一张历史名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认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历史重要性有三个“世界之最”:中山纪念堂是承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历史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是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孙中山纪念堂;是世界上中西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最完美的典范。

李红波主任介绍,中山纪念堂内有一株被称为“木棉王”的木棉树。这株栽植于1669年前后的古树,如今已有350余岁高龄,在2018年全国范围组织开展的“中国最美古树”遴选活动中,“木棉王”荣获了“中国最美木棉”称号。广州,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深厚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木棉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目睹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时刻,也是英雄城市的完美写照。

近年来,广州中山纪念堂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喜爱、各界人士的认可。目前,全国第二届孙中山纪念地文创大赛正火热举办中。一次次文化创意,在润物无声间向现代人传递建筑与文化交融荟萃的美学韵味,让古建的生命力得以激活与延展。

“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国家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密不可分。文物不仅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李红波主任说。“接下来,更多技术将应用于构建中山纪念堂生命周期全过程预防性保护系统,准确、及时掌握文物建筑结构安全情况,让中山纪念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山纪念堂将打造成集文物建筑、景点景区、演出场所、纪念场所、文旅场所于一身的复合型公共空间,不断把服务做强做优,惠及广大市民游客,并通过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讲座结束后,众多热爱广府文化的市民就中山纪念堂的历史文化底蕴、未来发展方向、新年演出安排等话题,与李红波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