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新语
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活力广州 向新出发——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从10月-12月在全市展开,共有七大系列72场学术文化活动,其中,推出“广府新语”系列讲座,由越秀区图书馆承办。
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先生应邀在越秀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主讲了广府新语讲座(93期)《中华诗词如何影响我的人生》,广州市政府参事、研究员、广州市考古队原队长黄淼章先生等专家和广大市民群众、青少年参加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本期讲座由广州市社科联、广东岭南诗社主办,由越秀区图书馆承办。
(吴硕贤院士)
吴硕贤院士介绍,他在2016年9月10日教师节,开始建立由他所指导的研究生组成的微信群。当时他答应弟子每日在群上发表一首诗词,说到做到,坚持了八年。截至2021年教师节止,他平均每天在群上发布一首诗作,有时还不止一首。统计下来,这五年间,共创作了3000多首诗词曲作品。其中,曾在2017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硕贤序跋诗文集》中发表了241首,又在2018年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恒吟集—每日一诗词》中发表了365首。余下的1567首诗词曲作品,将在《恒吟续集》中依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作品分四辑发表,其余的作品打算以后以《晚吟集》的书名结集出版。
吴院士介绍,自己的诗作特点主要有:一是题材广泛。诗作内容涉及对人生的感悟,对情感的表达,对治学做研究的心得以及对社会事件与现象的记述等。其中有大量咏物诗,吟咏对象包括动植物、自然现象与风光等。尚有不少科普诗,描述对象包括吴院士所从事的人居环境科学(含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以及其他科技门类。目的是希望能起到诗史的作用,供后人藉以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
二是体裁多样。作品除了绝句、五律、七律外,还有大量词和曲作。自2019年起,吴院士开始对元曲小令发生兴趣。吴院士认为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文学遗产,值得继承与弘扬。可惜当今作者中,创作曲作品者较少。元曲小令具有平仄通协的特点,常一韵到底,且注意区分上去声,重视去声在音韵中的作用,使其诵读起来,更为铿锵生动。为了在广大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元曲,吴院士努力创作了不少曲作,以引起读者对这一文学传统的兴趣与重视。
三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吴院士主张并力行以平实的语言和通俗的风格来写作诗词,目的是让广大读者能看得懂,容易接受与欣赏。这一点吴院士认为在当今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诗词文化事业中尤为重要。
吴院士所创作的作品,除了在弟子群中发表外,也顺手转发到其他诗词群及科技群中,获得广大群友的欢迎。许多人表示他们已习惯于每天清晨等候与阅读吴院士的诗作。大约两年前,吴院士用如下两首诗来回顾总结自己的五年写作经历:
每日一诗感赋
每日诗成报晓鸡,清晨总是按时啼。
诸君已惯醒来读,此刻天涯共点犀。
恒吟感赋
五年恒日咏,收获两千诗。
雨燕勤捐唾,春蚕乐吐丝。
常思心敏捷,广虑意飞驰。
不怕多施压,人生贵久持。
吴院士为能在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及老百姓中普及、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略尽绵薄之力感到莫大的欣慰。
吴院士还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部分诗词作品,并一一阐释其文化内涵。
吴院士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曾写过一首七律,其中一句用来表达他的治学理念——“‘理纬文经织锦成’,正如我们在织锦的时候,一定要用纬线和经线才能够编织成功。把理科的知识作为纬线,文科的知识作为经线,文理交织,学科交叉。”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事物本身并没有专业之分,专业区分完全是人为的,为了分门别类去研究(事物)。在学术研究上,现在已经重新提出(跨学科)融合,强调学科交叉。
吴院士在从事“风景园林学”的学术研究时,由于他对诗经比较熟悉,因此《诗经》给他的专业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示,他说:“传统上对风景的理解多从视觉出发,如景观,英文叫Landscape。上个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学者正式提出了声景的概念,英文叫Soundscape,即听觉的风景。我在研究声景的同时再次深入研究诗经,发现声景的概念在古代的诗经里就已存在。关于《诗经》,大多都从社会、历史、文化、诗歌、文学、政治等方面来解读,而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我发现诗经里有大量的声景,包括发明很多象声词来模拟自然界的鸟唱虫鸣等;比方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就是一个拟声词,雎鸠就是鱼鹰,关关是模拟鱼鹰的叫声;再比方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也是一个象声词,模拟这个鹿鸣的声音;再如‘习习谷风’等,这些描写自然界声音的现象在诗经里比比皆是,由此我撰写了《诗经中的声景观》发表在《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上。”
“在诗经中还有一个门类的风景,叫香景。声景作用于耳朵,香景则由嗅觉而来。香景的概念由另一位加拿大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正式提出,尔后形成一个新的学科;香景的英文叫Smellscape,也可翻译为嗅觉景观。我在研究诗经的声景和香景时,就发现诗经里还有大量描写光景的诗句,如描写欣赏月亮、星星、日出日落的诗句,例如:《诗经》中有以“东方之日”“东方未明”为题的诗。在《伯兮》一诗中,有“杲杲出日”的诗句。有以《月出》为题的诗,诗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又如有题为《小星》的诗咏道:“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嘒彼小星,维参与昴。”因而启发我提出‘光景’的概念。”
在国际上,吴院士最早了提出光景学概念。“光景作为视觉景观里一个很特殊的方面,它本身是由光源及光影变化引起的景观。所以我认为,即便你是学理工科的,如果你在文化方面修养较深,就会提出新的学科,这是别人无法企及的。”吴院士说。
吴院士说:“中华典籍中有大量欣赏光景的诗句,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西湖十景中有‘柳岸闻莺’、‘南屏晚钟’等声景;也有香景,如:‘曲院风荷’‘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等;还有光景,如:‘三潭映月’‘平湖秋月’等。因此一个很好的风景它必须是三景俱全。又比如拙政园的‘留听阁’,由来为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还有‘听橹楼’,这些是声景;同时,拙政园还有很多香景、光景。我据此又提出多元景观融合的理论,除了我们常说的视觉景观之外,还要把香景、光景都融合进去,拓展整个景观的维度和视野。因此,建筑学研究被可以视为人居环境的科学,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等。现在都在提倡的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也正是我们研究的领域。文科的知识,比如对诗经、诗词歌赋的了解,都会给我的学术研究带来很多的启示。”
吴院士还提出一个城乡规划中很重要的哲理,是从老子的《道德经》里得到的启示:“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什么叫希声呢,希声就是不可得闻之声,即静谧,音乐中的停顿、休止。作曲家在谱乐曲的时候,不光有声调的声音,例如我国五声音调中‘宫、商、角、徵、羽’五个不同的实音,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老子认为这些声音不是大音,为什么呢?在我们音乐中有间歇,比如1/4休止或1/8休止等,这在音乐里非常重要,你的音乐不可能都一直响下去没有停止,没有停止的音乐是不能听的。老子认为,所有音调的声音中间都要插入间歇,休止能够对应所有有声调的声音,所以它才是大音,老子对此的深刻认识,富有哲理。”这个非常深刻的哲理其实可以体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中。“大象无形”实际上就是留白。
吴院士说,大音希声作用于听觉,而大象无形则作用于视觉。就像我们画画或者写毛笔字,不能不留白,不留白就是一张黑纸了。因此,有形的事物比如具体的建筑有各种形状,圆锥体、立方体等,但每个建筑之间一定要有空档。不盖建筑的那些空间,可以跟各种有形的东西去对应。所以,具体有形的东西地位是平等,只有这些留白可以对应各种的有形,所以他是大象。我们现在规划各种建筑,一定不能把所有的空地都占满,在城市要重视留白。留白的空间非常重要,要给我们的生活空间、旅游休闲留出绿化和生态的空间。
留白和作曲家在构思休止符一样,也要注意留白的分布,可使我们的城乡更美。过去的建筑师只重视有形的房子的外观设计,很少去考虑留白。所以吴院士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哲理,在城乡规划界引起了很深的反响。
最后,吴院士总结道:“文化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我们做学问,要善于联想,善于由此及彼,应用到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要善于左右逢源,‘左’就是这个数理,‘右’就是文化。”
吴院士的讲座吸引了读者们全程认真听讲,讲座结束后,读者们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读者们还纷纷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诗词创作等话题向吴院士请教。“这样的讲座太好了,文化内涵非常深刻,希望图书馆多多举办这样的讲座。”现场的读者分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