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同城共读一本书:专家起底粤菜历史,处处离不开越秀

9月16日,“广佛同城共读一本书”系列活动之“粤菜要有镬气,亦可有文气”——《粤菜北渐记》阅读分享会在越秀区图书馆举行,主讲人是文学博士、文史学者、专栏作家周松芳,吸引大批市民群众参加。

本次活动由越秀区图书馆主办,由广州图书馆协办。

据周松芳博士介绍,说起“食在广州”这个城市品牌,处处离不开越秀,先说远的,广州建城2200多年来,越秀区是广州从未偏移的城市中心,广州的历史,包括美食史就围绕着古城展开。再说近的,说起广州曾经拥有的上百年历史的餐饮老字号,其中与“鱼”谐音的酒楼就有九家,包括惠如楼、三如楼、太如楼、东如楼、南如楼、多如楼、瑞如楼、福如楼、天如楼,被广州人称为“九条鱼”,其中大部分在越秀。此外,民国时期,南园的红烧鲍片,文园的江南百花鸡,西园的鼎湖罗汉斋,大三元的鱼翅,聚丰园的醉蟹,陶陶居的炒蟹,太平馆的红烧乳鸽都是经典广州味道,当时的南园、大三元、聚丰园、太平馆均在今越秀区辖内。

从史料来看,据《梁鼎芬年谱》,1911年,晚清文学家梁鼎芬在53岁这年夏重开南园诗社,觞咏游宴于广州孔园烟浒楼,宴饮之余,详言饮馔用料品种及四时食具要旨,留下了手稿《能秀精庐饮食宴乐精义》,堪称早期粤菜最经典的文献。烟浒楼在广州太平沙,也即后来的广州四大酒家之一的南园酒家所在地。民国初年,曾任清政府驻意公使的黄诰回到广州,留下的1916年至1918年3年间的《英公使黄诰日记》中光顾的酒楼有65家之多,茶居、茶室也有13家,同时水上食肆也即紫洞艇,也录有9家,外加西餐馆18家,合计达106家之多,而到1930年,广州的茶楼酒肆通共也才一百多家(数据来源于《广州酒楼行罢业后》,刊载于《申报》1930年9月15日第9版),其中绝大部分在越秀。谭延闿日记所见宴饮记录,绝大部分在越秀。

周博士还介绍,鲁迅日记、巴金游记等名家文章中蕴藏着当时的越秀的饮食地图。1927年,鲁迅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后移居中山大学大钟楼(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二楼居住,鲁迅为了活跃广州的进步文化生活,与孙伏园在芳草街(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租房,设立“北新书屋”(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向青年输送进步思想文化读物。继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事变后,广州当局于1927年4月15日也进行了大屠杀。鲁迅的好学生毕磊被捕,鲁迅等人极力营救未遂,4月29日,鲁迅愤然辞去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在白云楼(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勤勉著文……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鲁迅还深入了解广州的民众生活,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据鲁迅著作《日记全编》记载,鲁迅、许广平与友人不时在本校、永汉影院(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或国民影院等处观看电影,在新北园、南园、太平馆分馆等地就餐,在美利权食冰酪,品尝芒果、荔枝等岭南佳果,在艳芳照相馆拍照,游览越秀山、小北、中央公园等地,在大新公司饮茗及买什物,在高第街观七夕供物。他去过的餐馆、饮茗场所、民俗体验场所等大多位于越秀区。

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缪荃孙著作《缪荃孙全集》中的日记中的饮食地图,主要在各书院、精舍中,包括抗风轩(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

最后,周博士指出,“食在广州”招牌处处离不开越秀,值得广大专家学者、有关从业人员深入研究,打造不同历史时期和新时代的《越秀美食地图》以飨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