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文之美:季子平安否?
指导单位:广州市社科联

主办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朗诵: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编辑 黎颖

金缕曲(二首)

作者:顾贞观(清代)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
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译文

       近来,你平安吗?即便回来,回想前尘往事,又怎么能够承受。昔日朋友形同路人,谁还能安慰你呢?老友你啊,母老家贫子幼,过去觥筹交错的那些日子已经想不起、也不敢想起了吧。魑魅魍魉的事应该司空见惯了,君子如你,输在覆雨翻云的小人手中。我们周旋于冰霜雨雪之中,已经很久。

       朋友啊,我劝你不要让泪水滴透了牛衣。数一数普天之下的戌边人,此时此刻依然能够和家人团聚的,又有多少呢?比起那些早已仙逝的红颜,你如今还拥有着鲜活的生命。只是你身处边塞,苦寒之地,那个地方定是让你很难受。你在边塞已经二十年了,我会像申包胥救楚国那样,实现我许下的诺言。纵使要等到乌鸦白头、骏马长角,我也要不遗余力把你营救。这阕词就代替书信,你收着,放宽心,莫要忧愁。

 

       我也漂泊很久了。中举十年来,我负了你的深厚恩情,没有报答你这位亦师亦友的知己、生死之交。以前你我齐名并不是名不符实的,看看曾因为想念李白而憔悴的杜甫,他内心的忧伤,并不比流放夜郎的李白少,我对你的牵挂与惦念也是这样。我的夫人已经逝世了,又与你分隔两地,试问人生在世,到这种境况,凄凉吗?我将千万种忧愁,向你倾诉。你生于辛未年,我生于丁丑年,在漫长的时光中,我们都受到了冰霜雨雪的摧残,就像早衰的蒲柳一般。劝你以后少作词赋,保重身体,与我心魂相守。但愿黄河变清,你我长寿,一起等待营救成功的那一天到来。你回来后,定会急着翻开戍边时所作的诗稿,把它们整理出来,流传后世,但那也只是空名……有太多的话想和你说,说也说不完,就暂且写到这里,在此向你行礼。

 

       顾贞观的《金缕曲》(二首)因真挚感人的友情之美,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金缕曲》以词代信,是顾贞观写给千里之外的知己好友吴兆骞(字“汉槎”,号“季子”)的。写信时,顾贞观在京城的千佛寺,对好友充满牵挂、惦念、担心;吴汉槎在宁古塔,其诗作自述流放之地云阴、残雪、霜凄、风急……一派凄凉。但后人发现,吴汉槎之子吴桭臣所著《宁古塔纪略》之中,曾谈到年轻时在宁古塔的生活:“予家在东门外,有茅屋数椽,庭院宽旷。周围皆木墙,沿街留一柴门。近床牗处,俱栽花木,余地种瓜菜。”当时,巴海作为第一任宁古塔总兵之子,很欣赏吴兆骞,对吴兆骞尤为厚待,康熙十三年(1674年)聘他做了家庭教师,两个儿子托他教导;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聘他作了书记,负责奏章文字,兼管驿站事务。

       顾贞观是江苏无锡人,年少时加入江南著名的文学社——慎交社,该文学社由江苏吴江人吴兆骞发起。吴兆骞才华横溢,为“江左三凤凰”之一,时人多以结识吴兆骞为荣,而吴兆骞特别欣赏顾贞观,两人在交往过程中成为知己。

       清顺治14年(公元1657年),吴兆骞通过了江南乡试,成为举人。但是,有考生举报考官贪污受贿,认为考试结果不公平。虽然我国自宋朝以降,就实行密封阅卷,避免考官看到考生姓名,却拦不住有考生提前向考官行贿,约定试卷的某行某列写某字,使考官阅卷时可以判知。吴兆骞受此案牵连,无辜受审,结论为考试过程清白。史称“丁酉科江南乡试舞弊案”。

       后朝廷重新组织考试,据说重考之际,考场上刀光闪闪,每一名考生身边都站着两名持刀武士。据《石鼓斋杂记》载:“吴汉槎兆骞,本知名士,战栗不能握笔。”又或者他是年少轻狂,傲骨横生,因无辜受审而愤愤不平,故意和朝廷作对,总之是交了白卷,被顺治帝流放至关外的宁古塔,长达二十三年。吴兆骞饮誉诗坛,才情横溢,当他被迫离京之际,给他送行的诗作遍于天下,连当时的文坛领袖吴梅村都悲歌惋惜。

 

       吴兆骞被流放离京时,他的好友顾贞观曾许下诺言,无论如何,一定要将他救回。顾贞观至情至性,一诺千金。吴兆骞出事以后,他矢志营救,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四方,也不知被别人拒绝了多少次,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事情才出现一点微茫的转机。他经人推荐,取得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的认可,受聘担任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的授课老师。纳兰性德不仅才华横溢,也是性情中人,读到《金缕曲》(二首)潸然泪下,被顾贞观和吴兆骞的友情感动,设法借助父亲的权势,历经数年,总算将吴兆骞救回。

       汲莉[1]认为,《金缕曲》平白如话,除了个别处使用了典故外,并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顾吴间的情感次第涌现,令读者感同身受。无怪纳兰性德为之泣下数行,斡旋以助。“记不起、从前杯酒”把过往从容与现实局促和盘托出,对比上句“母老家贫子幼”,勾画出戍边的孤寂。“只绝塞、苦寒难受”道出天涯绝境的苦楚,表达了对兆骞境遇的感同身受。“薄命长辞知己别”,是顾贞观自述自己的失意境况,暗示知己:我也过得不如意,这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并不孤独,还有我陪着你呢。“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一句充满顾贞观对吴兆骞的切切关怀、声声叮咛,温情无比。“但愿得、河清人寿”表示期望政通人和,彼此身体健康,一起等到营救成功之日,为朋友点燃希望。这四句中“杯酒”“难受”“僝僽”“人寿”,四个词平仄相同,又属叠韵,层层递进,声律上营造出忧伤沉郁的气氛,又充满了对知己的惦念、体贴、共情、鼓励;起承转合,将写信的缘由、友人间情感交流、欲达成的目标悉数道来。仅以 232 个字,就饱含浓郁情感、表达鲜明意志、声情抑扬顿挫,字字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可以说是最有温度的词作之一。

 

 

       《金缕曲》为清代词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以词代书的经典之作,其背后的故事同样深挚动人、余味无穷。深入品味《金缕曲》的每一字每一句,正是古人对“知己”的最好诠释。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喜欢这阕词的朋友,如果想问候身在临时管控区的朋友,说一句“季子平安否”,便可以寥寥数字表达出对朋友的丝丝牵挂、殷殷关怀、拳拳真情。

 


参考文献

       1.应用文体与词体融合的《金缕曲》———顾贞观寄吴兆骞词赏析(作者:汲莉)

       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金铁木、戴修扬执导的文化纪录片《书简阅中国》

       3.从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在营救吴兆骞期间的《金缕曲》作品看二人知己情怀(作者:吴晛)

 

注 释

       1.吴汉槎(chá):名兆骞,江苏吴江人。顺治举人,工诗文,受丁酉科江南乡试舞弊案牵连,于顺治十四年谪戍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

       2.书:书信。

       3.丙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4.季子:吴兆骞号“季子”。

       5.行路:路人。

       6.悠悠:关系很远。

       7.慰藉:安慰。

       8.杯酒:杯酒言欢的缩语。

       9.魑(chī)魅搏人:魑魅,山林妖怪。搏人,打人,抓人。

       10.覆雨翻云手: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小人。

       11.牛衣:乱麻编成的、给牛保暖的披盖物。

       12.数天涯,依然骨肉:吴兆骞被流放至宁古塔,其妻相陪十余年,生有一子四女。

       13.绝塞:极远的边塞。

       14.廿(niàn)载包胥承一诺:廿载,二十年。包胥承一诺: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春秋时,楚国大夫包胥发誓要救楚国,后果然如愿。

       15.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史记·刺客列传》索引:“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燕太子丹仰天长叹,上感于天,果然乌头变白,马也生角。

       16.札:信札。

       17.我亦飘零久:飘零:漂泊。顾贞观为江苏无锡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在京师任职,五年后因父病回家照料,康熙十五年(1676年)再次入京,在纳兰性德家教书,客居京师,背井离乡,故有漂泊之感。

       18.十年来:从康熙五年(1666年)作者中举,到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十年。

       19.“宿昔”四句:宿昔:过去。非忝窃:不是名不符实。《感引集》卷十六引顾震沧的话说:“贞观幼有异才,能诗,尤工乐府。少与吴江吴兆骞齐名。”杜陵消瘦:杜甫在《丽人行》中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夜郎僝僽:李白曾被流放至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这里以杜甫和李白比喻作者和吴兆骞。

       20.薄命长辞知己别:夫人去世,与知己分隔两地。

       21.兄生辛未吾丁丑:吴兆骞生于辛未年,即明崇祯四年(1631)。作者生于丁丑年,即明崇祯十年(1637年)。

       22.早衰蒲柳:蒲柳,即水杨。

       23.但愿得,河清人寿:河,指黄河。古时认为黄河清就天下太平。古人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认为黄河千年一清,而人寿有限。这里是希望彼此身体健康,一起等待营救成功那一天的到来。

       24.行戍稿:戍边时写的文稿。


附件:金缕曲(二首).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