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文之美: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指导单位:广州市社科联

主办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点击下方聆听美声美诵

朗诵: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编辑 黎颖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征衣呢?我的战袍与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和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征衣呢?我的汗衫与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和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征衣呢?我的战裙与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和你共同奔赴战场。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战歌、军歌。后人多以“袍泽之谊”形容军中友谊,即源于《无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1]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以“似简不简、似重不重”的独特艺术方式表达出昂扬向上、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家国情怀而获得很高评价[2]

 

       《无衣》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章,指整篇中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 叠句,指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常用于表现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重章叠句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既是指向共同之敌,也包含同仇敌忾之意。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意为“起 (行动)”,意指“将与你共同行动”。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将奔赴前线了。从情绪的酝酿到高涨到爆发乃至要操戈而起,这既是行动的深化,更是情感的深化,从中不仅体现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面对侵略者万众一心、浴血奋战、不屈不挠。

       在重章叠句的反复咏叹中,《无衣》的诗意、诗情、诗心不断震撼着我们,“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战友之情,以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富有英雄气概的壮烈声音,成就了千古流芳的战歌。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常常被用来形容所有参加抗疫工作的人们同舟共济、共难关、齐心抗疫的决心与情怀,以及勇敢逆行、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折射出面对战“疫”人们团结无畏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无衣》教学设计(作者: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杨华当工作室  欧婷)

       2. 读懂重章叠句 领悟家国情怀 ——《无衣》教学方案设计 (作者: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 俞露)

 

注 释

⑴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⑵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⑶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王(秦君作为受封的诸侯国君,奉周王之命对抗外来侵略者)。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⑷修:整治。

⑸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

⑹泽: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⑺偕作:一起行动。

⑻裳:下衣,此指战裙。

⑼甲兵:铠甲与兵器。

⑽行:往。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个别图片无法查获作者姓名,侵权必删)


附件:诗经·秦风·无衣.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