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文之美: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指导单位:广州市社科联

主办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图片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聆听美声美诵

此处插入音频

朗诵: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编辑 黎颖

诗经·秦风·蒹葭

蒹(jiān)葭(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葭》的主要诗旨有六种,包括刺襄公说、求贤招隐说、怀人说、爱情说、祭祀说和哲理说。

在朱熹之前,这首诗普遍被认为是一首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而致缺少贤才的诗。《诗序》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毛诗故训传笺》曰:“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苏辙认为,这首诗没有讽刺秦襄公的意思。他认为,秦襄公其实是希望采用周礼的,这首诗正是襄公想采用周礼的证明。本诗的作者可能就是襄公,或者他跟随襄公的贵族。他用这首诗告诉大家,贤人就在不远处,我们应该请他们来,不过一定要以其道求之,不然就“道阻且长”,求不来。如果以其道求之,则“宛在水中央”矣。(苏辙《诗集传》)

朱熹《诗集传》曰:“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爱情说”是当代认同最多的观点,这是受闻一多的影响。现代学者傅斯年、余冠英、程俊英等人都持这种意见。从论文发表的时间来看,爱情说自产生之后的每个时期都有学者不断申述,可见其热度一直持续。

清人牛运震说它是《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评论说本诗只前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说就写得秋光满目,抵得上一篇《悲秋赋》。这种秋水伊人的搭配后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象,后世文学家描写女子之美,往往喜欢用一汪秋水这个词语。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位女子即名为李秋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李诒经《诗经蠹简》说:此篇神韵清逸,情致缥缈,三伏中对之亦觉凉生。

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几句,不仅给人有千回百转之感,还给人以仿佛仙境般的虚无缥缈之感。诗中的“伊人”,仿佛就像偶然乍现人间的仙子,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在一咏三叹间,这种孜孜以求的感情体验被表现得唯美、深刻、克制,有人把《蒹葭》表现的意境称为“中国式浪漫”。

 

 

在《诗经·国风》中,大部分情歌表现的情感都很直白,唯独这一首,缥缈缠绵,恍惚迷离,不可捉摸。清代研究《诗经》的大家方玉润惊叹于它的美,但想不通它为何会出现在《秦风》之中。他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这就是《蒹葭》,这就是《诗经》。将近三千年的时光,听上去它似乎非常遥远了,岁月带给它很多谜团。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因何而写,但只要我们翻开它,就立刻能感受到它那扑面而来的美的力量。

参考文献

《诗经:古义复原版》(方铭 注译)

<秦风·蒹葭>诗旨、季节、异文研究述论》(作者:臧茗)

<诗经·蒹葭>赏析:三千年前最美的诗篇》(来源:河南工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注 释

⑴蒹葭: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蒹:没长穗的荻。葭:初生的芦苇。

⑵伊人:那人。

⑶溯洄:逆流而上。

⑷溯游:顺流而涉。

⑸宛:仿佛,好像。

⑹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⑺湄:水岸。

⑻跻:登高。

⑼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⑽采采:草木茂盛的样子。

⑾右:迂回弯曲。

⑿沚:水中的小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