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书评:围城之悟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 许皓军

  

 

  一部《围城》添注了杨绛的笺注,不亚于《石头记》关联了脂砚斋的重评,等同于《金石录》后补了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

  读者对钱钟书能够更近一步了解,就很清楚他是文笔才气可臻佳境的作者,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写就《管锥编》《宋诗选注》等,拥有大量文史资料储备,文学评论水平卓尔不群。

  他的讽刺小说,难道不值得细细体味吗?

  

  《围城》反映生活总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所以不成“危城”。人,不安于现状、不固步自封。每个人都是矛盾体,不断作自我完善。大自然里有树欲静而风不止;人会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思前想后,左右为难往往是一个真实的人的反映。

  得不到的最让人怀念,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君子好逑,求之不得,惘然若失;求得佳偶,又突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人公总是追求更美好的女子,若追求失败,则转移目标,没有坚定的信念,浅尝辄止,锲而舍之。

  书中值得回味思忖的地方颇多,您会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代入,感同身受,假设自身深陷其中,如何应变,如何面对。

  

  书的真正价值,多于读者第一次看所产生的认同、思想,多于阅读过程中油然而生的灵感和思绪,多于白纸黑字所表达的有限局部本身。

  读了作品,收获的不仅仅是作品情节、主题,而是端正了人生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曲直、黑白。不同的读者从书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不同的阅历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作品的生成是“锱铢积累”。正如杨绛先生指出“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围城》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读《围城》后,你会开始喜欢观察周边的人事景物,联系自己观察过的物,经历过的事情,喜欢思辨一番,赋予自己周围的一切以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自我感觉幽默的讽刺。

  这讽刺有别于梁实秋《骂人的艺术》。讽刺不一定口无遮拦,可以是内心深处的想法,而后不以使对方难堪为目的,而以发人深省为恳切,刺后生痛,幡然醒悟。

  这样的讽刺,剔除人的劣根,保住人正确认识自我,澄清本性。

  

  作品贴近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心理况味,相似的生活场景,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作品和文学形象都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平易近人的作品,近在咫尺的身边人,容易使读者柔肠百转。

  一部《围城》,人读后并不被困,却增加了思考的深邃,收获了新的认识。

  

  投稿邮箱:yxlibsp@163.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本篇投稿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活动组织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