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多年!南越王与海上丝绸之路干货大放送~
  2020年11月14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府新语系列讲座《南越王与海上绸之路》在新花城APP与大家见面,本期讲座由南越王宫博物馆全洪馆长主讲,干货满满,让我们对南越王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了全新的认识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自秦汉时期以来,对外开辟的外交与经贸通道;它既是东西方交流通商往来的一条友好交流的渠道;又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文明管道。

 

  究竟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据全洪馆长介绍,早在西周,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利用海洋,漂洋过海。那个时期的中华石器在东南亚很多地方可以找得到,证明我们的先民早就利用海洋谋生。

  文献还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王通过南海获取很多异域的奇珍,比如宝石,动物,奇花异卉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之后,从台湾海峡一直到北部湾,东南沿海地区都被控制在中央政府的权力下,中央政府开始利用沿海地区开展对外贸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肇始。

 

 

  70年代,在广州市越秀区,发掘到秦代造船遗址,一共有3个船台,它们是并列的,可以随时移动,不断制造木船。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些船台可以建造长20多米,载重25-30吨的木船,虽然这种船不适合远洋航行,但近海交通运输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除了古船台以外,岭南地区还发现很多古船模,证明古代珠江三角洲的河流、海域都应用船做交通运输工具,渐渐具备海上航行的能力。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提筒,有一圈战船纹饰:4条船首尾相接,有人拿着斧头,这是一个战争的场面。船底下,有很多海鱼,是体型很大的鱼,可以看出不是河里的鱼,这也证明了南越国时期已经有对外交通和贸易。

 

 

  这种船,可以看到它有分隔,有分舱,载货量会更大。

  南越王开拓出海通道的史实,是有物证的。在广州出土的南越木简有记载船只的资料,木简上记载了“横山”这个地名。专家查阅历史资料,考证“横山”应该是在越南中部。到现在为止,这个地名还有。在汉代的时候,它是南越国的一个据点,后来不断地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南越木简反映出:南越王不断开拓海上通道。

 

 

  2006年,黄埔庙头村南越遗址发掘,发掘了一个与南越国有关的遗址,遗址在珠江边上,出土了不少南越时期的器物。从出土文物可以推断,这个遗址是战国晚期到南越国时期的一个遗址。类似这样的文物,在香港海边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说明南越王从广州沿着珠江到出海口,都有一些生活的据点,这是他拓展海上交通的物证。

 

 

  在秦朝末期,南海郡尉赵佗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正式建立南越国。而赵佗正是南越国的开国君主,史称“南越武王”。赵佗是中原人,他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引入岭南地区。所以当广州发掘出南越一号宫殿的基址时,可以发现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高台梁架式建筑。

 

 

  但是,与南越国有关的文物或遗址,具有国外相关器物或者建筑的风格。南越王宫署遗址里面的一个花园,有一个大的水池,这个石砌水池池壁的冰裂纹铺石,在地中海沿岸可以大量地看到。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砖木结构。后来才用石头做装饰品,比如石狮子,也是外来文化因素。而在埃及、两河流域,有大量石建筑。考古学家讨论:这些石建筑、石构件突然在南越国宫殿出现,说明南越国应该是有过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因为这些建筑风格不是来自中原,也不是来自百越民族。

 

 

  这种建筑构件,不是用一个完整的大石头制成的,而是很多石头叠起来,在古希腊、古罗马非常常见。南越国宫殿还有八角形的石柱,专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应该是来自印度。南越国石柱与印度石柱对比,大小、样式都非常接近。印度受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影响,也大量使用八角形石柱。

 

 

  专家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南越王在他的宫苑里面制造这种八角形石柱,可能是印度工匠把这个建筑风格传过来。因此,南越王应该有主动开展海外贸易,与国外发生了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南越王赠送给汉文帝的礼物,如翡翠,珠玑,有不少是直接从海外传播过来的器物。

 

  西汉南越文王墓于1983年6月在广州解放北路被发现,如今已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文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陵墓中还有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其中不乏令世人震撼和大开眼界的国宝级文物。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不仅包含了汉、楚、越的文化特色,还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的舶来品。全洪馆长在讲座上为大家介绍了很多来自国外的器物,或者具有明显国外风格的器物和建筑,今天我们也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带大家认识一下海上丝绸之路为岭南地区带来的海外文化。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和古波斯的银器非常相似,是用来饮酒用的,专家研究认为应是通过海路传到中国来。

 

 

  南越王墓出土的玻璃珠贝、金花泡,也是国外的风格。 金花泡是用珠子焊接上去的,古波斯有这种技术,然后通过古波斯不断向东、向西传。

 

 

 

  南越王墓出土了炭化乳香,乳香在很干旱的沙漠地区才能生长,肯定是从地中海、非洲、红河那些地方引进来的。

 

 

 

  南越王墓还出土了原只的象牙,很大。印度、东南亚有象,但象牙的长短和出土的象牙不一样,据专家研究是非洲象牙。

 

 

  在南越王右夫人的陪葬品中,专家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串珠首饰。串珠由玻璃制成,珠子表面有着各种不同颜色、不同纹路的图案。全洪馆长为我们解释道,这些独特的纹路被称为“蜻蜓眼”,在古埃及时期用作比喻神明,佩戴这种代表神明的首饰即能起到辟邪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除了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以外,海外的宗教文化也一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岭南地区。

 

 

  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精美角形玉杯也是西方物质文化传入中国的标志。南越王墓中的角形玉杯为中国生产,但是它的造型很有可能受西方器物的母型影响。角形杯造型的原型源于西方,与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的角形杯金银器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据说这是南越王在看过希腊人所使用的角形杯之后,命令工匠用我国传统玉石雕铸而成。它是国宝级文物。

 

 

 

 

  还有被誉为国宝级文物的、南越王墓中的丝织物——“丝缕玉衣”,它共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为便于穿着,各部分分别制作。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丝绸之路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物品,主要是丝绸。中原都是金缕玉衣,但南越王墓的是丝缕玉衣,说明南越国有自己的丝织品行业。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前都是从唐代说起。现在通过对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的考证,说明公元前3世纪,南越国吸收外国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已经和国外已经有多方面接触,南越国时期那时候就有海上贸易了。

  我们现在没有看到文献记载,说南越王派了使者到国外,但是汉武帝曾经派使者到国外。那时候的船只,沿着海岸线走动,展开对外交通贸易。而所有的指令,都是从南越王宫发出。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海路交通便利,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自22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即丝绸之路开辟之时起,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海上贸易,持续发展,历久不衰。这已经被考古发现、文物建筑和文献记载所证实。唐代,广州设立全国最早的市舶司和波斯商客居住的“蕃坊”,从宋朝的百货之肆到明、清的商铺林立再到近现代的货通八方,以及随着海外贸易而集聚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及海外文化,作为广州古城的越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跨越历史的商海恢宏画卷。南越国的相关遗迹,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国务院、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着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广州市有6个史迹点进入预备名单:1、南越国宫署遗址;2、南越文王墓;3、光孝寺(通过海路,来自印度的高僧来到中国传教,光孝寺是他们把印度佛经翻译成汉语的重要据点);4、怀圣寺光塔;5、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6、清真先贤古墓。

  其中,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达5—6米,包含南越国、南汉国等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见证了番禺自秦汉以来的发展历程及自南越国后海上贸易发展历程和繁荣。南越文王墓的出土文物包括来自地中海、西亚、东非、南亚、东南亚板块的物品或符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各大板块互相连通、文化元素开始融合的有力证明。

  最后,全洪馆长总结:公元前3世纪,南越王通过努力,在珠江口,在近海的地方不断向外拓展,不断拓展对外交通贸易,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促进了中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互学互鉴。

  如果大家还想再次聆听南越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故事,可以通过下方的二维码进入直播间,听全洪馆长为您娓娓道来。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 古代亚、欧、非各国人民均对这一海上商路的开辟、诸水域网络的连接与拓展做出了贡献。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持续时间恒久。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留下来的足迹,更是一份走向世界的勇气,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是一种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智慧,是一份伟大的精神财富。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是为了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共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各个国家共同繁荣,这已经日益成为这条伟大航路沿线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