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六级考试通关秘笈!彭嘉志为您分享粤语背后的文化底蕴~
  20201024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的广府新语系列讲座《广府生活习惯与方言文化》在新花城APP与大家见面。本期讲座由广州市青年联合会文史组副主任、越秀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先生主讲,共吸引XX名观众一同在线观看。

 

  彭嘉志老师是粤语说书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代表性继承人,对广府方言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主创《潮爆粤语》《趣谈广州话》等十多个粤语电视栏目,著有《谷羊昌瑞》《童说岭南》《四会古今人和事》等书作。

  提到彭嘉志老师,相信熟悉他的读者朋友马上就能想起他用风趣幽默又平易近人的风格进行粤语说书表演的亲民形象。本次广府新语讲座,彭老师用他一贯以来的幽默风格,用原汁原味、中气十足、抑扬顿挫的粤语为广大读者朋友讲述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彭老师告诉大家,想要深入了解这完全融入日常生活当中的广府方言,我们就需要明白:其实广府方言的形成有多个文化主因。因此,从讲座一开始,彭老师就为我们详细剖析了广府方言的语言体系。乍一看好像很复杂,但通过彭老师的大致划分和细致举例之后,一切都变得通俗易懂。

  广府方言的形成大致包含六个文化主因,分别是农耕文化、海洋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和百越文化。其中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其中包含宗族文化,广府方言当中也体现出很多宗族文化的特质;而广府地区近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发展较早的造船技术,也让广府地区具备对外贸易的优越条件,这里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粤语当中的外来词汇就体现了这种特征——扳手又叫作“士巴拿”(英语“spanner”音译)、草莓又叫作“士多啤梨”(英语“strawberry”音译)等等。番瓜、荷兰豆、荷兰水等粤语用词也都可以看出这种特征。

 

  以上两种文化痕迹相信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一定了解。但大家对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和百越文化对于粤语的影响,可能就不太了解了。不过,听完彭老师的举例,大家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地域文化痕迹一直都藏在广府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当中。

  首先我们来说说粤语当中“油条”的称呼——“油炸鬼”的由来。一定有很多读者朋友认为这是和古代人民痛恨奸臣秦桧的故事有关。其实,“油炸鬼”是来源于潮汕地区的读法。潮汕地区有很多有馅料、有皮的食品被称为“粿”,“粿”音和“鬼”音有点像,广府人借鉴了这个读音,久而久之,就把油条称为 “油炸鬼(粿)”。

 

  化也深深融入到广府人现在的生活当中。比如说,广府人在吃鱼的时候,如果其中一面的鱼肉已经吃完,需要将鱼翻过来的时候,千万不能把这个动作说成“翻鱼”,而是要说“顺鱼”。因为“翻鱼”一词会让人想到“翻船”,这是疍家文化中的一种避忌。可见,疍家人的生活习性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府方言文化。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百越文化。如果有佛山顺德一带的读者朋友,相信您们平时也会说到“头lok”这个词。“头lok”有第一名、长子的意思,但我们无法从汉字中找到“lok”的正确写法,因为这是从百越民族流传下来的发音,是苗族、壮族中有的发音被粤语吸收而出现的特殊用字。

  广府方言文化当中有很多这种无法书写的词汇,有音无字。有的通过谐音演变成其他文字,有的则以最原始的姿态保留了下来。看似陌生,但只要一说出来,大家都倍感熟悉。比起正规的书写,这样的语言文化更倚重当地居民的口口相传,尤为珍贵。 

  彭老师从文化成因的角度带领我们对广府文化进行“再认识”后,又结合广府地区具有浓郁特色的美食文化从“吃”的方向畅谈千奇百趣的广府文化。

  中国人都知道“食在广州”这句俗语。广府人善于烹饪制作美食,喜爱美食,也十分讲究“不时不食”。独特的美食文化也在粤语当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广府人非常幽默有趣,喜欢发挥想象力,将四季的食物比作日常生活的人事物。广府人喜欢在春天吃竹笋,他们也会将“好的东西”比作“筍嘢”;广府人喜欢在夏天吃瓜果,他们也会将“不够成熟稳重的人”比作“蒸生瓜”;广府人喜欢在秋天吃蟹,他们也会将“一个人装模作样”比作“扮蟹”;广府人喜欢在冬天吃腊味,他们也会将“一个人捞到好处”比作“倒挂腊鸭”。

 

  广府人不仅讲究“吃”,更讲究“吃”得“有意头”。新年期间要吃“发菜猪手”和“蚝豉生菜”,寓意“发财就手,好市生财”,这些都是广府方言文化的入门级别。彭老师今天为我们介绍的可是粤语六级考试通关秘笈。例如,为何喜庆宴请时不能点七个菜?因为点七个菜就等同于“食七”,“食七”就是大家平时口中所说的“解秽酒”,意指有人去世,相当“唔好意头”(不吉利)。“解秽酒”中的菜式多为冬瓜、豆腐等。因此,我们也尽量不要在喜庆日子里同时吃“冬瓜”和“豆腐”,因为“冬瓜豆腐”在粤语当中意指“有灾祸发生”。

  广府人这种“讲究意头”的习惯,更是影响到日常的餐饮礼仪。相信不少读者朋友都曾被长辈这样教育——吃饭的时候不准把筷子插在米饭中央;夹菜的时候不能“飞象过河”。因为这样的行为,既不讲“意头”,也不守规矩。彭老师着重说明了其中一种,那就是“起碟脚”。在古时候,如果上菜的时候把新的菜肴直接放在吃空的碟子上,就被称为“起碟脚”,即“调查客人的底细”之意,说不定就会引来一场江湖侠士的纷争打斗了——所以,大家在广府地区吃饭,要稍微留意一下广府人的餐饮礼仪哦。

 

  说完餐饮礼仪,彭老师还在本次讲座的最后向大家介绍了部分广府食肆文化。“埋单”、“一盅两件”、“干蒸烧卖”,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府词汇,不知道各位读者朋友是否都能够说出它们的正确意义呢?越图君在这里就给各位卖个小关子,如果有读者朋友错过了本期这么有趣的广府新语讲座,也可长按识别下方的二维码获取视频,好好欣赏哦。

  通过本期讲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广府地区悠久的历史,经济发展的特色、地理环境的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趣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现象,了解粤语如何受到农耕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家文化、百越文化的影响而成为今天的模样。要让广府文化得到传承,让语言中蕴含的历史、地理、民俗等信息不至于消失,我们就要了解广府话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广府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观看本期广府新语讲座后,能够再一次勾起您对广府文化的兴趣,让我们一起将光辉灿烂的广府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