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伟
这世上只有三种事情: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
自己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别人的事情,不过多插手;老天爷的事情,不必多虑。
最近在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里有两个观点,对我这几天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对我过往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
第一个观点:目的论;
第二个观点:要区分自己的事情与别人的事情,对自己的事情要自由勇敢去做,避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别人的事情自己不要枉加干涉。
1
目的论
“目的论”是阿德勒心理学区别于弗洛伊德“原因论”而存在的,就是说你对事情的发生由当下的自己完全负责,因为这是“当下的自己”选择的。而“原因论”则会追究性格形成的原因,比如童年,比如经历,从而对当下的行为加以解释。
这两种论调最大的区别在于对生活的影响方式,“原因论”倾向于将人的行为习惯追究到过往的经历,而过往的事情是固定的无法改变的,所以行为方式是必然的,难以改变的。而“目的论”指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作者举例说明:有个姑娘脸红症,根据原因论是因为她童年缺乏肯定和鼓励,导致不够自信和勇敢。根据“目的论”则是这个姑娘自己选择了“脸红”,因为脸红对她而言,有更多的益处。益处是什么?就是她可以拿这个为借口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男孩子,不去主动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去面对被拒绝和失败。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很久之前,有个人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以为两年能够看到你的改变,可是你被你自己卡住了,你好像在等什么,可是我却不知道那个能打开你心锁的到底是什么?
那一刻我才忽然明白,我在等什么。
我等的,也是阿德勒心理学最关键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本关于“勇气”的书。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缺乏勇气的人会选择后者。人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气”。
没有人生来就是勇敢的,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要假装勇敢,并学会克服恐惧。很多时候,勇敢意味着,别人的不理解,不肯定,自己孑然一身,独自前往。
2
做好自己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人寻求认可是因为受到“赏罚教育”的影响,做了恰当的事情,得到奖赏,反之受到惩罚,这样的教育下,容易成为别人评价里的产物。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也同样不要让别人活在自己的期待里。
这句话很容易就指向了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或者期盼另一半完美的爱人。
常常听到父母喊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情绪的背后其实都源于让孩子活在自己的期望里。
这个观点其实有很大的争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管,自己就失职了,而书中有一句话形容的很准确: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可是你却不能灌它喝水”
身边有多少人在对自己亲近的人“灌他喝水”呢?
3
此生
这几日总是醒的很早,会出去散步或者慢跑,常会看到路边的小花,在这春夏交际的时节,看上去很美。
我忍不住想:它们也会羡慕远处花的娇艳或者高大而想要成为那样么?
或者,它们会因为离得近,而期待身边的花更出众么?
而我看过去,它们就只是安静地立在那里,风来了摇动身体,雨来了,被打的低头,阳光来了,又认真地绽放。
三毛写过: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那为什么不能此生如此呢?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本篇投稿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活动组织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