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2018年11月24日,梁凤莲研究员主讲的“广府新语”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张九龄:海上明月照曲江》讲座在广州市东湖路39号越秀区文化馆5楼水墨村举行,现场座无虚席。本次讲座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承办。
这是一场充满惊喜的讲座,梁凤莲研究员不仅介绍了张九龄的生平,鉴赏了他的作品,也深入阐释了岭南风范与九龄风度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一起重温梁凤莲研究员是如何为大家解读九龄风范的:
张九龄,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因此人称张曲江。他不只是赫赫有名的诗人,更是一代名相,曾以诗言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直言敢谏、风度不凡。张之洞亦作诗给予张九龄很高的评价:“辞达风清两义均,轻缣大练济时臣。微之浮艳荆公险,敢告衡文荐士人。”以表其气魄过人。其才学与风度更是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每每有新的宰相人士推荐,玄宗都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为什么说张九龄有风度?什么是岭南风度?
所谓风度是个人要具备道德修为和社会担当,个人修为上,张九龄博学多才,秉公守则,直言敢谏;社会担当上,他作为岭南人,为家乡开通大庾岭、修筑梅关驿道,推动唐朝诗风变革,是真正风度翩翩之人。
有这样一个说法,陈子昂以后,张九龄对于诗歌创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唐诗的雄起亦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把诗坛革新推到一个新高度。盛唐是唐诗新旧过渡时期,初唐四杰才华横溢、年少气盛,有共同诗歌主张,却因仕途不得志或年少早逝,诗歌的影响力在当时并不很大,无法对唐诗温逸奢靡的风气做出较大效果的改变。到了张九龄,作为朝廷重臣,是一位握有大权,可以左右局势,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这使得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创作去改变唐诗的低糜状况,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诗坛的发展,作出强势、有力的推动。
在近代之前,岭南文化错过了多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峰,例如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岭南文化较为晚熟,但在张九龄身上是个例外,张九龄在文学上的成就,早在唐朝已经享誉海内。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家都非常熟悉,吟唱至今,天地何其大,人何其小,而九龄之胸怀又何其大啊。张九龄有没有来过广州?答案是肯定的,他在《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写道:“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诗中把珠江说成海,是典型的广州古代地理特色。
不仅是文学,科举文化也是一样,张九龄并非状元,他是长安年间进士,却是岭南第一位通过科举走到政治权力高峰的第一人。自科举制度建立,政权中心多设立在北方,故北方教育受到了直接的关注,状元也就相对多一点,而南宋开始,政权中心越过了长江,南方例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状元便也多起来了。
张九龄为相及其为国为民的人格魅力,给封建社会广东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奋发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动力,一直把这股力量推至了明清两朝,佛山被称为状元之乡,拥有五个文状元,其发端与肇始可以追溯到张曲江对岭南大地教育的影响,模范既立,岭南开始重视教育与科举,到了近代,树大成才,更培养出了一批有识之士,岭南文化的风范也由此蓬勃发展。
以张九龄为案例,我们需要历史地、客观地认识广东文化,广东并不是没有文化,岭南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色是不容忽视的。广东人有着诗意的审美,感情细腻并富有情趣,正如我们对美食的苛求、对“花”文化的讲究。在审视文化时我们要有自信,我们需要厚积薄发。
听完梁凤莲研究员的一席话,小编作为一个广州人不禁眼眶湿热,现场的观众也为梁凤莲研究员的讲座热烈鼓掌,或许是因为作为广州人的感动,或许是作为广州新成员的激动。我们对于自己的城市原来并不了解,知之甚少,但从现在开始去了解它,也不会太迟。
现场提问环节的时候各位市民朋友都争相发言,有的是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身份发言,有的作为来广州工作多年的新广州人身份发言,有的是博士后代表着广州高学历人群身份的发言,他们说到了自己对人生的规划、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愿望,很朴素却很真实,但看得出大家都很热爱广州,希望广州越来越好。
这是一次充满惊喜,让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讲座。我们在专家对岭南文化的深度解读中,感动于张九龄的道德高度、文化高度与文采魅力,也再一次感受到对优秀传统文化、对家乡文化的深刻的热爱,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更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延续岭南文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虽然又一次精彩的讲座结束了,但“广府新语”历史文化系列讲座仍在继续,您可以通过越秀区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了解到各个讲座的信息。下一次的讲座,是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陈典松先生主讲的《文天祥:一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再认识》,将于12月1日(星期六)上午十点,在越秀区图书馆光塔分馆八楼会议室(中山五路186号)举行,期待各位市民朋友前来聆听陈典松先生讲述文天祥的伟大情操。